马岛绣眼鸟

Malagasy White-eye Zosterops maderaspatanus

马岛绣眼鸟(英文名:Malagasy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maderaspatanu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西南印度洋绣眼鸟属中分布最广的一种,见于马达加斯加全岛及其近岸卫星岛、莫桑比克海峡西部的外岛、西南塞舌尔的梅奈岛(科斯莫莱多环礁)和阿斯托夫岛(阿尔达布拉群岛之一)。其学名 maderaspatanus 源自对模式产地“马德拉斯”(印度)的误记,实际应为马达加斯加。该种曾被视为包含阿尔达布拉绣眼鸟、昂儒昂绣眼鸟、莫埃利绣眼鸟等在内的大单型种,现依据强烈遗传差异已拆分为多个独立种。

外形特征:体长10–12厘米,体重8–11克,雌雄同形同色。头顶黄绿色,前额更黄;眼周具醒目的白色眼环,前方被一条黑色贯眼纹中断。上体暗橄榄绿,飞羽黑色、外缘黄绿色,尾羽黑色、外缘微染橄榄绿。颏喉鲜黄,胸侧及上胁褐灰色,中央胸腹乳白,下胁橄榄绿,尾下覆羽黄色。幼鸟上体略鲜绿,虹膜灰褐色。

鸣叫特征:常见叫声为尖细上扬的“rattle”;歌声为轻柔絮语的“chew”音串,清晨尤为活跃。另有短颤音“trill”及示警的“tuk-tuk”。指名亚种歌声为2–8秒的中音婉转旋律“tewteerweerteerteerpiwitewteerteertewtewpiwi…”。

生活习性:栖息于从海平面至2300 m的各种林地,包括原生林、苔藓林、林缘、灌丛、次生林、旱地灌丛、公园及花园,少见于红树林。通常成数十只的极活跃群,全年加入混群,与褐牛顿鹟、红喉花蜜鸟、小吉鹟等共栖。在5–10 m层间觅食,亦到树冠及花果灌木顶部,啄食整颗小果、探花、剥啄地衣及缝隙昆虫,偶倒挂或掠食。食性以昆虫(甲虫、蟑螂、毛虫、蚁、蜘蛛等)为主,兼食种子、小果、花、花粉及花蜜。

生长繁殖:繁殖期马达加斯加中西部9月中至翌年3月(高峰10–1月),东部9–11月。巢筑于2–8 m高的灌木或树杈,为草茎、根须、树皮纤维构成的深杯,外粘少量苔藓、蕨类。卵2–3枚,淡青绿或淡蓝色,光滑无斑,14.9–19.0 × 11.8–13.5 毫米。双亲轮流孵卵育雏,育雏时极恋巢,喂雏频率约每小时8次。

区别辨识:在其分布范围内无同属共域种,易与Neomixis(杂鹛属)及隐马岛莺区分:后者缺少鲜明的眼环及对比色。与亚种aldabrensis相比,menaiensis亚种羽色更淡,叫声更细。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马达加斯加全岛及近岸卫星岛(Nosy Be、Île Sainte Marie),莫桑比克海峡外岛中的格洛里厄斯群岛(Grande Glorieuse、Île de Lys)与欧罗巴岛,西南塞舌尔的梅奈岛(科斯莫莱多环礁)与阿斯托夫岛。非繁殖区:无记录,疑留鸟。

其他:历史上曾被归入包含多个印度洋绣眼鸟的“马岛绣眼鸟复合体”,现已依分子证据拆分。亚种 menaiensis 与 voeltzkowi 分布范围极小,面临外来猫鼠威胁,需加强栖息地保护。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马岛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马岛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