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汪灰绣眼鸟(英文名:Reunion Grey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borbonicu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原生于留尼汪岛,具有独特的白臀部特征,毛色变化多样,从灰色至棕色不等。岛上几乎所有的木本植被区域都有其踪迹,常见于群居生活。
外形特征:体型约10.7至11.4厘米,重量介于6.8至11.1克之间。头部、背部和上翼覆羽呈板岩灰色或棕色,臀部和尾上覆羽白色,脸颊和下巴为灰白色,腹部稍带灰色调。尾巴常常翘起,有明显的白色臀部斑块,形成独特的‘肩章’效果。眼睛颜色从亮榛色到暗褐色不等。喙为暗铅色,腿呈暗铅色。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刚离巢的幼鸟有黄色口裂和粉红色腿。
鸣叫特征:鸣唱为一系列重复的颤音,典型绣眼鸟风格,持续时间10至30秒。叫声包括‘plee plee plee’的接触声,‘chee chee chee’的多样化叫声,以及喂食或群内成员间联系时发出的哀怨‘eeee’或双重‘eeee-eee’。
生活习性:栖息于灌木林、高山草甸、常绿森林、松树林、桉树林、花园等地,适应人造森林环境,如果园、树木繁茂的花园和种植园。以昆虫、果实和花蜜为食,冬季会更多食用果实。群居,全年在4至10只的小群体中觅食,偶尔多达200只以上。
生长繁殖:繁殖期通常为9月至12月,有时延长至2月。巢为小巧精致的杯状,由细枝构成,外部直径60至65毫米,内部直径45至50毫米,深度45毫米。每次产卵2至3枚,淡蓝色,孵化期10至12天。
区别辨识:与橄揽绣眼鸟和毛里求斯绣眼鸟相比,毛色更灰,缺乏橄榄绿色,且无眼环。不同形态的个体在颜色上有显著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留尼汪岛上广泛分布,1967年估计数量约为556,000只,1980年代初约为465,000只。主要捕食者为留尼汪鹞。疟疾可能限制了其在未受干扰森林之外的分布。
地理分布:仅分布于印度洋的留尼汪岛(马斯克林群岛西部)。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均在同一区域内活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留尼汪灰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留尼汪灰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