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鹿加绣眼鸟(英文名:Cream-throated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atriceps),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尼摩鹿加群岛北部,包括Halmahera、Obi和Bacan岛屿。其特征为绿色上部和灰白色下部,喉咙处呈奶油色,尾巴下方黄色,头部前方有黑色斑点。生活在低地和山林中的森林、边缘地带及耕作区。
外形特征:体长约12厘米,体重约12克。头部前额全黑,逐渐变为橄榄绿至颈背,眼上黑色,眼周灰色环带,耳羽橄榄绿带黄绿色调;上身橄榄绿,飞羽和尾羽暗褐带绿边;下身几乎纯白,仅胸略带灰色,尾下覆羽柠檬黄;虹膜淡棕色,喙黑色,下颌基部黄色,腿灰色。雄雌外观相似,幼鸟未详述。亚种fuscifrons体型较小,冠部橄榄绿;亚种dehaani体型较大,喙较厚,冠部暗黑,耳羽深色,眼周环带宽。
鸣叫特征:发出高音颤鸣的鸣唱,每段持续约1.5秒,由甜美的哨音组成,音符快速交替上下,每组结尾一两个上扬的‘tu-wit’双音节哨音,间隔4-5秒重复。在Halmahera岛的fuscifrons亚种有略大声音的版本,缺少结尾的双音节。
生活习性:栖息于原始和次生低地森林、山林、森林边缘和耕作区,甚至红树林(Halmahera)。海拔高度从海平面到1050米(Halmahera)、低地到700米(Bacan),以及220-700米(Obi)。通常以小群(最多六只)活动,偶尔单独或成对。相对隐蔽,偏好在离地面1-2米的灌木丛中觅食,也会在树冠层中活动。
生长繁殖:已知的繁殖信息极少,仅记录到幼鸟出现在11月,其他繁殖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与山绣眼鸟的区别在于喉咙颜色(白色而非黄色)。亚种之间在体型、嘴型、头部颜色和耳羽深度上有细微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属于北方摩鹿加群岛特有种,分布于印尼Maluku Utara地区,数量适中,但在Obi岛上较为罕见,可能是近期到达。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新界的印尼摩鹿加群岛北部,具体包括Halmahera、Obi和Bacan岛屿。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摩鹿加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摩鹿加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