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氏绣眼鸟(英文名:Everett's White-eye,学名:Zosterops everetti),是雀形目绣眼鸟科绣眼鸟属的鸟类。纪念英国殖民地管理员兼动物收藏家Alfred Hart Everett而命名。常见于菲律宾、苏禄群岛及塔劳德群岛的低地及山地森林中。
外形特征:典型的绣眼鸟外观,上体呈绿色,下体灰白色,围绕眼睛有宽阔的白环。腹部较暗,黄色部分比东方绣眼鸟更广泛。成鸟额头、眼上区黄色,眉纹暗色,眼圈白宽中断,喉部至胸上部黄色,与尾下覆羽相连,腹中部黄条纹深,两胁灰暗。幼鸟色泽较淡,翼羽边缘绿,腹中部黄条纹不明显。性别间差异不大。
鸣叫特征:鸣唱由连续的啾啾声组成,同时伴有口哨声和飞行或觅食时的刺耳音。
生活习性:群居,常以大群单种或混种群的形式在森林上层活动,有时会降至中间和下层。栖息于山脚至山腰的森林边缘、花园、次生林和人类居住地附近。海拔分布从低地到1800米(泰国)或2000米(马来半岛)。在菲律宾,海拔分布从海平面到1000米。
生长繁殖:筑巢期在菲律宾为2月至9月,马来西亚半岛为2月至7月。巢为精致的杯状,悬挂在树枝的细枝上,有时位于高达13米的竹子顶部。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大小约为14×11.4毫米。
区别辨识:与灰腹绣眼鸟的区别在于胸部和胁部略暗的灰色,上体更冷的绿色(尤其是头顶和臀部),喉咙的黄色带有绿色调,腹中部条纹和尾下覆羽更深的黄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泰国不常见,在马来半岛山地森林广泛分布且数量充足,在塔劳德群岛的卡拉克隆岛上常见。曾被认为在宿务岛灭绝,但在1985年后再次被发现,现于岛上多处可见。在多个保护区出现,如泰国的Kaeng Krachan国家公园和婆罗洲的Kinabalu公园。
地理分布:分布于塔劳德群岛(苏拉威东北偏东北)、维萨亚群岛(除最西部)、棉兰老群岛和苏禄群岛(菲律宾东南部和南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埃氏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埃氏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