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绣眼鸟

Crested White-eye Heleia dohertyi

冠绣眼鸟(英文名:Crested White-eye,学名:Heleia dohertyi),是雀形目绣眼鸟科大嘴绣眼鸟属的鸟类。显著特征为橄榄色上部,明亮黄色下部,以及独特的头部图案:巧克力棕色头冠带不明显的白色斑点,黑色嘴眼线,以及白色眉纹。主要分布于小巽他群岛的松巴哇岛至弗洛勒斯岛,栖息于低地和低山的森林、边缘地带及耕作区。

外形特征:体长约12厘米,成鸟头顶黑橄榄褐色,冠羽延长并带有清晰的白色中心斑点,后冠部斑点变为棕褐色并逐渐消失;前额两侧黑色羽毛,黄色斑点位于眼后,耳羽橄榄色;上体包括上翼覆羽呈灰橄榄色;翅膀和尾羽黑褐,边缘略绿;下体硫磺黄,腹部颜色最浓,喉部和下巴渐变为黄白色;眼睛深棕色,喙黑色,腿灰黄色。雌雄相似,幼鸟未详述。subcristata亚种的冠羽较短,前额部分仅有鲜明的斑点,耳羽黄色。

鸣叫特征:叫声包括柔和的叽喳声、尖细的‘tsip’音符、刺耳的‘kit-up’叫声以及复杂的鸣唱,由哨音和抽打音组成。

生活习性:栖息于原始半常绿雨林、高大的次生林、林木栽培区和灌木丛,以及退化的杜邦加森林和山地森林。海拔高度200-1400米。通常在密闭树冠和茂盛下层植被的退化森林中发现。以单个、成对或三到四只的小群体出现,经常加入混种群落。

生长繁殖:在松巴哇岛的繁殖期为7月至8月,在弗洛勒斯岛为2月至10月(高峰期5月至6月)。每窝产2枚蛋,有时1枚,罕见3枚,蛋壳淡蓝色,带有大小不一的咖啡棕色斑点,密集于钝端,尺寸约为17.9×13.6毫米。其他繁殖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与其他绣眼鸟属物种相比,可通过其独特的头部标记、叫声和分布区域进行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局部地区常见于海拔700-1000米的原始森林中;在林木栽培区和灌木丛中稀少至罕见。适宜栖息地在弗洛勒斯岛和松巴哇岛上迅速丧失,物种对栖息地退化仅适度容忍。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新界的小巽他群岛西部和中部,具体包括松巴哇岛至弗洛勒斯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冠绣眼鸟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冠绣眼鸟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