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鸦雀(英文名:Golden Parrotbill,学名:Suthora verreauxi),是雀形目鸦雀科金色鸦雀属的鸟类。体小(约11.5厘米)的赭黄色鸦雀,具有独特的黑色喉部和鲜明的橘黄色头顶、翼斑及尾羽羽缘。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中国华中及东南地区、台湾、印度支那北部和缅甸东部,栖息于山区常绿林的竹林密丛。其学名纪念了法国鸟类学家Jules Verreaux。
外形特征:成年金色鸦雀体长约11.5厘米,体重5至7克。头部的冠部和颈背呈丰富的赤褐色,眼周区域有明显的黑色标记,脸颊、髭纹和下颌区域为白色,耳覆羽橙色。上体颜色温暖的栗色,翼覆羽和初级飞羽覆羽与上体颜色相似。飞羽和三级飞羽黑色,边缘宽白,次级飞羽外缘红色,末端白色,初级飞羽有白色外缘,基部内侧次级飞羽和初级飞羽有金色红褐色边缘。尾羽渐变,上侧暖栗色,基部更鲜艳,端部较暗,外侧尾羽边缘鲜亮栗色。喉咙中央黑色,下缘灰色,腹部中央白色,两胁宽阔的暖栗色。虹膜深棕色至红色,喙铅灰色,下喙较浅,或灰粉色至粉红色,腿暗粉色带铅灰色调。雌雄相似,幼鸟描述不详。不同亚种在颜色上有细微差异。
鸣叫特征:鸣唱为‘chúúr-díí’,比橙额鸦雀的叫声更短弱。也会发出尖细高音的‘hsu-ssu-ssu-ssi’声,可能代表另一种类型的鸣唱。典型叫声相当刺耳,低沉,略带喷溅感,如‘trr’it’或‘trr’eet’,‘trrit’,‘trr-rr-rr’和‘trr-rrt’,与某些金胸雀鹛的叫声相似。觅食群体还会发出一系列高音的‘it’,‘twit’,‘tit’和‘tip’音符。
生活习性:栖息于竹林和常绿阔叶林边缘,海拔高度在东南亚为1500至3000米,在中国为1000至2200米,冬季局部下降至330米,在台湾为2000至3050米。以微小的幼虫、小型甲虫(Coleoptera)和种子为食。成对或形成由最多十只个体组成的小群体活动,常与鵙科鸟类(如噪鹛)混合觅食。
生长繁殖:在台湾的亚种morrisoniana于7月繁殖。巢由两性共同建造,呈粗糙的蛋形结构,入口位于顶部一侧,主要由绿色苔藓构成,内部衬有细纤维,外部尺寸15×9厘米,入口直径2.7厘米,从入口到内部深度4.5厘米;巢建于距地面1.5米高的Arundinaria竹林中。每窝产3枚无光泽的淡乳蓝色卵,尺寸15-16×11.8-12毫米,两性共同孵化。
区别辨识:与橙额鸦雀相比,金色鸦雀具有更明显的黑色喉部和更加鲜艳的橘黄色头顶、翼斑及尾羽羽缘。不同亚种在色彩和图案上有细微差别,需要仔细观察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华中及东南地区、台湾、印度支那北部、缅甸东部。
其他:有些文献将其分类置于橙额鸦雀之下。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金色鸦雀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金色鸦雀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