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奇鹛(英文名:Rufous Sibia,学名:Heterophasia capistrata),是雀形目噪鹛科奇鹛属的鸟类。最显著的特征是橙色的体羽和蓝灰色的翼尖,头部黑色并带有轻微的冠羽。广泛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地森林,从印度北部至不丹,是中国大陆西藏和尼泊尔的特有种之一。该鸟种以其独特的外观和悦耳的鸣声而闻名。
外形特征:黑顶奇鹛体长21-24厘米,体重28-47克。拥有橙色的体羽,头部黑色,翼和尾部蓝灰色,喙细长弯曲。雄雌相似,成年鸟的头顶和脸部黑色,具轻微延长的羽毛,颈后有一连续的橙色项圈,背部和肩部呈淡棕色,臀部和尾上覆羽更显橙红色。尾羽宽端灰色,中央羽毛暗红褐色,边缘羽毛主要为黑色。幼鸟的头顶和脸侧为棕黑色,上身亮橙色,下身较浅,翅膀上覆羽有减退的白色斑点。
鸣叫特征:黑顶奇鹛的鸣声清脆高亢,通常是一系列快速吹口哨般的音符,如“ss-iu’u-iu’u”或“ss-diwi’di-diwi’di”,重复间隔6-10秒。叫声包括熟悉的沙哑颤音和单个音符,如“twit”和“tittit”。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绿阔叶林,尤其是橡树林,以及混交林、次生林和灌木丛,偶尔出现在果园和花园中。高度范围从1200-3410米,冬季会向低地迁移。主要以昆虫和浆果为食,善于在树冠层和苔藓覆盖的树干上寻找食物。形成小群,最多20只,参与混合觅食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4月至8月,筑巢由双亲共同完成,巢为精致的杯状,由绿色苔藓、干草和树叶编织而成,位于树或灌木上,离地2-18米高。每次产卵2-3枚,蛋色为淡蓝灰色,有棕色斑点,孵化期约14天,由雌鸟独自孵化,但有时雄鸟也会帮忙。雏鸟在15-16天后离巢。
区别辨识:与其他奇鹛属鸟类相比,黑顶奇鹛的黑色头部和橙色体羽使其易于识别。在同域分布的物种中,通过头部颜色和叫声可以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中国,黑顶奇鹛的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包括印度北部、尼泊尔和不丹的温带森林区域。在中国,分布于西藏的部分地区。
其他:黑顶奇鹛是喜马拉雅山脉地区最常见的森林鸟类之一,尤其在不丹的温带森林中最为丰富。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黑顶奇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黑顶奇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