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背奇鹛

Rufous-backed Sibia Leioptila annectens

栗背奇鹛(英文名:Rufous-backed Sibia,学名:Leioptila annectens),是雀形目噪鹛科Leioptila的鸟类。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越南中南部的山地常绿森林。体长18.5-20厘米,以其独特的‘乌龟壳’外观著称,头部漆黑,喉咙雪白,背部与尾上覆羽呈现混杂的明亮橙色和黑色,形成鲜明对比。

外形特征:成年栗背奇鹛具有明显的黑白及栗褐色组合,头顶、头部两侧、耳羽均为黑色,颈背与上背黑色间有零星白色条纹,下背至尾上覆羽为混合的栗红褐色与黑色。尾巴黑色,末端宽泛白色。翅膀主要黑色,大覆羽尖端暗红褐色,主翼羽、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边缘灰白色。下巴、喉咙与下体白色,下侧腹与臀部带淡栗色。虹膜颜色从棕到深红色不等,喙黑色,下颚基部黄色,腿蜡黄色。雄雌相似,幼鸟的嘴较短,尾羽较窄。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清澈、悦耳的下降式鸣唱,以及急促、断续的嗡嗡声和嘈杂的嘁嘁喳喳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海拔1000-2650米的常绿阔叶林,有时在半落叶林中,最低可达215米。通常以单个、成对或小群(3-6只)活动,常与其它莺类如Siva cyanouroptera和cutias一起在鸟群中穿梭。主要在森林中层至顶层觅食,偏好在树干和树枝上的苔藓、地衣和树皮缝隙中寻找昆虫和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4月至6月。巢为紧凑杯状,外部由苔藓、苔藓根、树叶和细草构成,内部则用草丝、根茎、竹子和其他叶片衬垫,置于2-6米高的小树分支或树苗上部枝条的分叉处。每窝产卵2-4枚(印度通常为3枚),卵色变化大,从淡蓝灰色到鲜亮的淡绿色,表面散布着红棕色斑点、斑块和线条,覆盖在淡紫色和棕色的次级斑点上。双亲共同孵化,但关于孵化期和育雏期的具体时间未知。

区别辨识:与其它奇鹛相比,栗背奇鹛头部更大,尾巴略短,且在树干和树枝上的攀爬方式类似啄木鸟。其鸣叫声独特,包括下降式鸣唱和急促的嗡嗡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南越中部,包括尼泊尔东部至中国西南部、东南亚等地。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西部及西双版纳,海拔高度在600至2300米之间。

其他:历史上曾被归入Heterophasia属,现已单独划分为Leioptila属,成为该属的唯一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背奇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背奇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