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痣薮鹛(英文名:Steere's Liocichla,学名:Liocichla steerii),是雀形目噪鹛科薮鹛属的小型鸟类,由Robert Swinhoe于1877年首次描述。其特征在于独特的黄色眼纹和橙色翼斑,分布于台湾本岛的山地森林中,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500米间的山区。
外形特征:黄痣薮鹛体长17-19厘米,平均体重32克。其头部橄榄黄色,冠部深灰色,侧眼处黑色,逐渐过渡至灰橄榄色的背部。肩部温暖棕色,臀部偏灰色。尾羽暖灰色,具宽灰石色亚端斑和窄白色尖端。飞羽边缘黄橄榄色,末端黑色,次级飞羽外缘鲜红褐色。脸前侧至颊前部亮黄色或橙黄色,形成明显的斜向椭圆形眼先斑。耳羽、颈侧和须纹区棕橄榄色。面颊、喉部至胸部呈石板灰色,胸腹部黄橄榄色,两胁、下腹和大腿石板灰色带白色调。尾下覆羽黑色,尾下橄榄黄色。虹膜深棕色,眼周皮肤淡蓝灰色,喙黑褐,腿肉褐色。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型略小,黄色眼纹较小。
鸣叫特征:鸣唱分为九种类型,雄鸟领地鸣叫为高音速发‘tssi, ti’wúu’或‘tswi, ti-wúu’(短促尖锐的前奏音,后接较长微颤的‘wúu’音),通常每5-8秒重复一次。雌鸟对此的回应为较慢、嗡嗡声的连续音,使得二重唱被记录为‘huí-dididu dzdzdzdz’或‘swíya-swíyu jrzz-jrzz-jrzz’。鸣叫还包括报警声、争斗声、逃离声、求救声、社交声和雏鸟乞食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阔叶林及果园的较低层,偏好浓密覆盖下的环境,但也常见于路边。不特别害羞,常单独、成对或小群体活动,偶尔加入鸟群。冬季可能依赖游客丢弃的食物,甚至记录到吃同类尸体的情况。觅食于低矮植被中,高度通常低于2米,于不足4米高的植物上,以及阴湿地面。
保护现状:IUCN状态未知
地理分布:黄痣薮鹛为台湾特有种,分布于台湾本岛。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痣薮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痣薮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