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颈噪鹛(英文名:Rufous-necked Laughingthrush,学名:Pterorhinus ruficollis),是雀形目噪鹛科Pterorhinus的鸟类。又称: 棕颈噪鹛。眼罩及喉部呈黑色,颈侧具有独特的栗褐色斑块。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以及中国云南、西藏等地,常栖息于海拔约1000米的林缘灌木间或稀树草坡上。该物种模式产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外形特征:栗颈噪鹛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全长22-27厘米,体重51-73克。整体颜色为冷橄榄棕色,头部至背部为暗灰,冠部至颈背呈石板灰色,上体、上翼、腹部及两胁为暗灰橄榄棕色。翅膀边缘略浅,尾巴黑色。脸部、额部、眼先、眉纹、耳羽、下髭纹、颏至胸均为黑色。颈后及上胸部边缘、中腹部、大腿及臀部为淡红栗色。虹膜红宝石色至棕红色,眼圈狭窄呈黄色;喙为棕色至黑色;腿为深棕色至黑色。雌雄相似,幼鸟总体较成鸟浅色且更偏棕色。
鸣叫特征:鸣声由快速重复的欢快哨音组成,如‘wiwi’wi-whu, whi-yi-ha’等(起始急促)。还有更长、滑音、粗糙的倾泻。高音、清脆且略带尖锐的‘krkrkrkééérkróókééerkóó’(开始有几个快速音符,随后音调急剧上升至更高、更响亮的高潮,最后急剧下降)。鸣叫包括重复的高音尖锐‘ch’yaa’或‘cher’和刺耳的‘whit’it’音符及缓慢短促的咔嗒声。尖锐、清脆、强烈下降的‘slééer’音符,变化有不太尖锐的音符和几个短而粗犷的颤音。
生活习性:常在灌丛、竹林及次生林的地面杂物中吵嚷成群觅食。它们的活动范围集中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环境,倾向于在森林边缘和灌木丛生的栖息地活动,而非深林内部。在非繁殖季节形成群体。以昆虫为主食,但其杂食性使它们也能食用种子、软体动物和浆果。
生长繁殖:繁殖期从三月至八月,它们会建造小巧紧凑的杯状巢,主要由叶子和草构成。关于繁殖行为的详细研究尚缺乏,但预计与其它噪鹛类似。
区别辨识:与锈颊噪鹛相似,但两者的分布区域完全不同,栗颈噪鹛的分布区在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和中国南部。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和中国南部,具体涵盖尼泊尔南部、不丹、印度东北部诸邦、孟加拉国东北部、缅甸西部、北部和东北部,以及中国的西藏东南部和云南西部。
其他:由于其普遍分布和缺乏保护紧迫性,对栗颈噪鹛的研究较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栗颈噪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栗颈噪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