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鸫鹛

Spiny Babbler Turdoides nipalensis

刺鸫鹛(英文名:Spiny Babbler,学名:Turdoides nipalensis),是雀形目噪鹛科鸫鹛属的鸟类。意为‘荆棘之鸟’。主要分布于尼泊尔中部山区,如加德满都谷地附近的Godavari和Phulchoki区域,靠近Lalitpur城市。此鸟一度被误认为灭绝,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由美国鸟类学家Sidney Dillon Ripley重新发现。

外形特征:刺鸫鹛体长22至26厘米,体重58至64克。其上体呈暗褐色,下体有细密条纹,脸白,喙长而弯曲。头部和背部橄榄棕色,黑色刚硬羽轴不明显但具光泽,仅在后部消失;翼和尾为普通棕色,有微弱细纹。脸部、颊部、耳羽、下巴、喉咙白色或近白色,胸膛奶油色,侧边带暖色调,有黑色尖锐羽轴形成密集细条纹;两胁红橄榄色;腹部白色,下尾覆羽红橄榄色;虹膜白色至浅蓝;喙褐色至黑色,下颚基部淡灰色;腿浅棕灰色。雌雄相似,幼鸟较成鸟颜色更暖,无刚硬羽轴。

鸣叫特征:刺鸫鹛的鸣唱复杂多变,富有模仿力,由一系列交替快速重复的音符组成,有的类似鸫鸟(Turdus)的声音,有的则沙哑模糊,与同属其它物种的歌声不同。典型的鸣声以几声清脆的哨音开始,然后向上攀升,‘ter-ter-ter-tee-ter-ter’。繁殖季节还有独特的下行旋律,‘tee-tee-ker-chee-ker-chee-ker-chee’,有时前有连绵的颤音。许多其他变化;歌曲高潮时发出3到4个清晰响亮的‘teer-teer-teer-teer’。在地面跳跃时发出清晰的‘el-el-el-el-ele’声。接触和轻微警报时会发出低沉悦耳的‘churrrr’声;雌鸟也有大声的‘wick-er-wick-er-wick-er’声;伴侣偶尔会突然发出类似T. striata的尖叫。

生活习性:刺鸫鹛栖息于山地浓密灌木丛中,常见于海拔较低的地区。它在地面上或附近觅食,主要以昆虫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飞行时展现出特有的飞行技巧,能在树枝间灵活穿梭。

生长繁殖:刺鸫鹛的繁殖季节,雄鸟会在开阔地带唱歌吸引伴侣,它们会选择在灌木丛中筑巢,具体繁殖细节尚待更多研究。

区别辨识:刺鸫鹛以其独特的面部白色斑块和细长弯曲的黑喙区别于其他同类。在行为上,它们倾向于在地面上活动,这有助于与其他树栖鸟类区分开来。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刺鸫鹛仅分布于尼泊尔的中部山区。

其他:刺鸫鹛因其栖息地的农业开发和城市扩张而受到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刺鸫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刺鸫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