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头树鹛

Rufous-crowned Babbler Malacopteron magnum

大红头树鹛(英文名:Rufous-crowned Babbler,学名:Malacopteron magnum),是雀形目幽鹛科树鹛属的鸟类。腹部颜色较淡,以及独特的锈红色眼睛。头部的双色冠羽是其显著标志,前部呈现锈红色,后部为黑色。与小红头树鹛相比,具有不规则的红褐色前冠、微弱的灰色条纹胸羽以及略大的体型。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大陆的低地森林、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中海拔地区。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长度约为18至19.5厘米,重量介于20至36克之间。橄榄棕和灰褐色的钩嘴鸟,头顶呈暗红褐色,颈部黑色,尾巴带红褐色。标准亚种的冠羽为暗红褐色,带有模糊的黑色斑点,向后逐渐变为全黑;肩背和背部为灰橄榄色,上翼颜色加深,臀部和尾部为暗红褐色;眼睑、眉线、耳羽和下脸为浅灰色,带有模糊的白色条纹和一些灰色斑点;从下巴到中腹部为近白色,有模糊的宽浅灰色条纹,下部体羽为纯白色或灰白色;虹膜为红色至红棕色;上喙灰褐色,下喙较淡的角灰色;腿为浅石板色至蓝灰色。两性相似,幼鸟与成鸟相似。saba亚种的暗红褐色延伸至后冠,仅在颈部为黑色。

鸣叫特征:鸣唱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清晰而间隔开的音符序列,如“phu-phu-phi-phi”,比小红头树鹛更响亮且间隔更大,通常不下降;其次是连续均匀间隔的音符,有时略微下降或接近尾声时加速,例如“chuwee-chuwee-chuwee-chuwu-chuwu”或“chu-chi-chi-chi-chi-chu-chu-chu-chu-chu”;最后是间隔大、响亮、音调均匀的“chut-chut chut-chut-chut-chut-chut-chut”。雄鸟在歌唱时可能会先发出第一类型的声音,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发出第二类型的声音,以此类推。'chut'音符系列可能以二重唱的形式与前两种歌型一起发出(可能是雌鸟发出)。

生活习性:栖息于原始常绿阔叶林、混合龙脑香林、受干扰和选择性砍伐的森林、高地泥炭森林和山顶矮林、过渡性kerangas森林、潮汐河流沼泽森林,甚至在苏门答腊的红树林;还出现在废弃的橡胶园和老的相思树种植园,偶尔出现在可可园;似乎偏好原始森林。主要在东南亚的低地栖息,高达455米;在苏门答腊可达800米,在婆罗洲(加里曼丹)可达1000米。以昆虫为主食,包括甲虫、软绿色昆虫、蚱蜢、蚂蚁等;也会吃一些种子。主要在森林中层觅食,也会在高树的下层枝条和灌木丛中觅食,不会降至地面;以啄食树叶的方式觅食。成对或小群活动,有时与其他种类,包括其他幽鹛,形成鸟群。

生长繁殖:在东南亚,繁殖季节为3月至5月;在苏门答腊为5月至6月;在婆罗洲,沙捞越的繁殖季节为8月至9月,沙巴则为3月、5月至7月以及10月。巢为杯状,由枯叶、草和枯苔藓制成,内部铺有根系,放置于距地面1米内的浓密灌木或小树苗中。每次产卵两个,颜色为丰富的鲑鱼粉红色,大端有深红色晕染,有波浪线和少量深红棕色斑点,大端处较多,其他地方较少,或淡蓝色,带有深红至深红色的斑块和斑点。没有更多信息。

区别辨识:小红头树鹛相比,大红头树鹛具有不规则的红褐色前冠、微弱的灰色条纹胸羽以及略大的体型,有助于辨识。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尼苏门答腊岛、婆罗洲。在东南亚低地森林、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的中海拔地区常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大红头树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大红头树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