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雅鹛(英文名:Short-tailed Babbler,学名:Pellorneum malaccense),是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属的独居型小型鸟类。体长13.5–15.5厘米,重17.5–28克,尾极短而上翘,分布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及婆罗洲低地。栖息于常绿阔叶林、次生林及林缘灌丛,受低地森林砍伐影响,IUCN列为近危(NT)。
外形特征:外形似缩小的阿博特雅鹛,但尾极短常上翘,嘴更细。指名亚种头顶暗赭褐,上体稍淡至臀部微红,翅及尾羽缘栗色;脸侧灰,眼下延为黑髭纹,与雪白喉部对比强烈;胸侧至胁淡暖皮黄。两性同色。幼鸟头顶褐色较淡,头侧带棕,初级飞羽外缘锈色,喉赭黄。婆罗洲亚种poliogene冠部更红,上体稍带灰褐,胸胁暖皮黄色更深浓。
鸣叫特征:鸣唱为6–7声清晰而逐渐下降的长哨音,前带干涩颤音“新西兰刺莺…pew pew pew…”,常由雌雄以极高同步度对唱;雌鸟先用微弱下滑哨音启唱,雄鸟立即接唱。叫声中还有低哑的“chututututut…”机械声、轻“yer”音及“fit-zweet”等变奏。
生活习性:留鸟,不迁徙。栖息于原始及次生常绿阔叶林、泥炭沼泽较干部分、溪边灌丛、竹丛、老橡胶林、山坡龙脑香矮林等,海拔至1000 米。多在地面或近地面觅食,常单只或成对活动,食物为黑甲虫、小型蚱蜢、蚂蚁等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2–9月,婆罗洲亦记录11月有繁殖个体、1月有雏鸟,可能一年多窝。巢为整洁杯状,有时以枯叶半覆顶,由细枝、根纤维、叶片构成,内衬草样物或细根,置于地面或离地0.3 m的落枝或小树苗间,亦藏于大卷曲枯叶内。每窝2–3枚卵,色乳黄至粉红,具棕红或淡紫色斑点、条纹。
区别辨识:与阿氏雅鹛相比,体型更小,尾更短而上翘,嘴细,耳羽灰并具黑髭纹。指名亚种与poliogene的区别在于后者冠部更红,上体稍灰,胸胁暖皮黄色更深。幼鸟色泽更淡,头侧带褐,初级飞羽外缘锈色。
保护现状:IUCN: NT(近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泰国南部、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含廖内、林加群岛、巴尼亚克岛、巴图群岛)、安南巴斯群岛、北纳土纳群岛。非繁殖区:婆罗洲东北部(poliogene亚种)、婆罗洲东部(saturatum亚种)。
其他:曾被归入Malacocincla或Trichastoma属;婆罗洲不同种群遗传差异显著,可能隐藏多个隐存种,亚种命名因模式产地重叠而混乱。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短尾雅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短尾雅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