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胸鹪鹛(英文名:Eyebrowed Wren-Babbler,学名:Napothera epilepidota),是雀形目幽鹛科鹪鹛属的鸟类。分布于远东地区的鸟类,自不丹东部至中国东南部,延伸至越南、婆罗洲和爪哇岛。以其独特的外观和隐秘的生活习性而著称。
外形特征:这种小鸟体型小,约10-11厘米长,短尾大头,外形类似田鼠或鼩鼱。其上体为棕色,喉部淡色,具有显著的白色眉纹和斑点。下体和上体均有白色条纹,但条纹的明显程度受光照影响。纹胸鹪鹛的外观在不同区域内略有差异。幼鸟比成鸟颜色更单一,上体标记较模糊,翼部斑点呈黄褐色。
鸣叫特征:纹胸鹪鹛的鸣唱由单一空灵的单调或略下降的哨音组成,以3至5秒的间隔重复,声音似远处传来,富有神秘感。
生活习性: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常绿森林的浓密林下层,从低地到亚山地均有分布。它们偏好有开阔地带的环境,如溪流旁或自然小空地附近,特别是在布满苔藓的巨石、倒下的附生植物覆盖的树木和旧树桩等地方。它们通常居住在海拔300至1800米之间,但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及中国的分布高度范围更广,从50至2135米。纹胸鹪鹛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蚂蚁、蚱蜢、蟋蟀和甲虫,还有蜘蛛。它们成对或家庭群生活在森林地面和林下层,通过翻动落叶寻找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东南亚和印度次大陆为1月至6月,在爪哇为11月至12月。它们筑巢于岩石缝隙间、落叶堆或陡峭河岸,偶尔在草丛中,一般位于地面或略高于地面(少于0.3米)。巢形似穹顶、半穹顶或杯状,由半腐烂材料构成。每窝产卵2至5枚,蛋色从白色到绿色或粉红色,上面散布着锈色至暗棕色的小斑点。
区别辨识:纹胸鹪鹛最显著的特点是其白色的眉纹和胸部的条纹。在识别时,应注意其棕色的上体、淡色的喉部和白色的眉纹,以及白色斑点装饰的背部。此外,它们的叫声也是辨识的重要依据。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不丹东部至中国东南部,越南,婆罗洲和爪哇岛。在中国,常见于海南岛的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泰国,可在考艾国家公园发现其踪迹。老挝的塞班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偶尔可见,而在南卡丁、纳凯-南顿和欣南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也有分布。在越南北部的库克方国家公园、潭岛国家公园和那杭自然保护区等地较为常见,同时出现在达拉特高原的上达尼姆和楚阳辛自然保护区,以及安南山地特有种鸟区内的八个保护区。在婆罗洲,沙巴州较为稀少,但在西加里曼丹的牛山自然保护区有记录。在苏门答腊的勒塞尔国家公园和爪哇西部的根根山-庞格朗国家公园中均有分布。
其他:纹胸鹪鹛在不同亚种之间存在颜色和标记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羽色的深浅和条纹的清晰度上。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纹胸鹪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纹胸鹪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