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额雀鹛(英文名:Golden-fronted Fulvetta,学名:Schoeniparus variegaticeps),是雀形目幽鹛科 Schoeniparus 属的鸟类。是中国中南部和西南部特有种。1932年,任国荣先生首次发现并命名了金额雀鹛,这标志着中国人首次命名野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外形特征:这种略小于11厘米的雀鹛具有灰色的体羽,头部特征明显:亮黄色的额头,暗栗色的冠顶至颈背,带有细小白边。面部白色,眼下方有一条粗大的垂直黑纹,翅膀上部橄榄灰,翼和尾部较暗呈灰色,翼上的大型翼斑为黑色和黄色相间,形成鲜明对比。眼环、眉纹、耳羽和颈侧灰白色,下巴黄色,喉咙至腹部灰白泛黄,胸部侧面和两胁淡橄榄灰。虹膜颜色不明,可能为棕色,喙角褐色,下颚较浅,腿粉黄色。性别相似,幼鸟特征尚未详细描述。
鸣叫特征:鸣唱未有详细报道,已知的叫声包括嘈杂的喋喋不休警报声和单一的叫声。
生活习性:金额雀鹛通常成对活动,栖息于常绿阔叶林、混交落叶林和松树林,偏好溪流山谷中苔藓覆盖的树木和广泛竹林覆盖的环境,海拔高度在650至2000米之间。它们以昆虫和蜘蛛为食,善于在林下植被和竹林中觅食,能够熟练地在树干上攀爬和跳跃,觅食行为类似于和。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4月至7月,已有报告记录到一个类似的巢穴,含4枚卵,但关于繁殖行为的其他信息缺乏。
区别辨识:与栗头雀鹛相比,金额雀鹛有更明显的脸部图案,富丽的砖红色冠顶和橙色而非黑白相间的翼斑,易于区分。
保护现状:IUCN:VU(易危)。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2021.02.05)。
地理分布:分布于中国中南部和西南部,具体包括四川中部和广西中部的大瑶山。在广西的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的峨眉山风景名胜区、马边大峰顶自然保护区和腊八河自然保护区均有记录。
其他:金额雀鹛的发现和命名在中国鸟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金额雀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金额雀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