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嘴穗鹛(英文名:Cachar Wedge-billed Babbler,学名:Stachyris roberti),是雀形目鹛科穗鹛属的鸟类。命名源于印度阿萨姆邦南部的卡恰尔山。其与Sphenocichla humei物种在分类上曾有争议,后被Collar (2006)划分为两个独立的鸟种,即锡金楔嘴鹩鹛黑胸楔嘴穗鹛和卡恰尔楔嘴鹩鹛楔嘴穗鹛。
外形特征:体长约18厘米,体重介于29至43克。背部暗色,腹部带有银色鳞状斑点,外观上与杯翅鸟相似但体型更大,尾巴更长。头部前额至头顶中部为锈褐色,后头部至上尾覆羽为暖色调的棕褐色,带有黑色边缘和白色内缘,形成微弱的V形鳞片状效果。上翼和尾部有黑褐色条纹,头侧主要为灰白色,带有深褐色斑点。眼环部分白色最强,延伸至眼上方形成白色的眉纹。下体自颏至胸侧有复杂的三角形鳞片图案,下部则以棕褐色为主。虹膜呈深棕色至暗红色,喙黑褐色,基部蓝灰色,腿强健,深棕色。
鸣叫特征:鸣唱为清晰响亮、笛声般悦耳的“uu-wii-wu-yu”(‘wii’最高,‘yu’最低),持续1.1至1.2秒,每6至17秒重复一次,与黑胸楔嘴穗鹛的鸣唱截然不同。叫声似后者。
生活习性:栖息于常绿森林中,偏好有大树和竹子的茂密丛林边缘,海拔高度在300至2010米之间。通常以10至15只的小群活动,善于攀爬树木粗糙树皮,偶尔在较高树枝活动。经常在溪流附近的浓密灌木丛中觅食,主要食物为木虱、小钻孔甲虫和其他昆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5月至6月。巢穴为苔藓垫置于细草和几根藤蔓构成的团块顶部,位于橡树长裂缝底部,距地面约6.5米,巢内无额外衬垫,仅以柔软苔藓填充。一窝产4枚白色蛋。无其他繁殖信息。
区别辨识:与黑胸楔嘴穗鹛相比,体型更大,尾巴更短,色彩较为淡雅。头冠至后脑为锈褐色,而黑胸楔嘴穗鹛为较深的色调。上体和下体的鳞片图案更为柔和,颜色更偏锈色。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中国西南部,主要在阿萨姆邦一带。在南达帕国家公园数量稀少。
其他: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未受到严重威胁,但在某些地区数量稀缺。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楔嘴穗鹛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楔嘴穗鹛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