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林鹮(英文名:Madagascar Ibis,学名:Lophotibis cristata),是鹈形目鹮科凤头林鹮属的鸟类。亦被称为马达加斯加白翼鹮或凤头木鹮。体长约50厘米,拥有独特的彩色面部、白色翅膀和丰富的棕色体羽。其头部部分裸露,具有醒目的绿色或蓝绿色光泽的羽冠,尾部白色,双翅展开时颇为壮观。
外形特征:凤头林鹮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鸟,约50厘米长。头部和颈部裸露,体羽大部分呈红褐色,翅膀大面积白色。面部部分裸露,皮肤呈红色,双眼周围尤为明显。腿部珊瑚红色,喙基部青绿色渐变为橄榄色。成年凤头林鹮的羽冠由蓝绿、黄、白色构成,长而蓬松,覆盖后颈,竖起时犹如鸡冠花。幼鸟的裸露部位较暗淡,喙灰黑色尖端,眼睛棕色,腿粉黄色,头部颜色较深,羽冠较短。西部亚种urschi的羽冠有蓝绿色光泽,少有或无白色,后冠和前额金色,胸甲棕红色,上尾覆羽深紫光泽,体型较大。
鸣叫特征:凤头林鹮叫声极为响亮,通常在黎明、黄昏和夜间发出一系列长而嘶哑、起伏不定的音符,宛如“werg-weerg-waug-wugh-weeerg-weergh-werg-wugh...”。此外,还发出类似“work, work, work”的粗糙叫声,以及单调、刺耳的“onk-onk-onk onk...”。觅食时发出“guguguguh”,被描述为报警声的是一种拉长的嘎吱声,类似于两棵树摩擦的声音。繁殖期间,鸟儿回应求偶时发出一系列短促、尖锐的音节。
生活习性:凤头林鹮栖息于马达加斯加的各种原始林地,包括东部湿润森林和西部干燥森林。它适应力强,能在稍受破坏和次生森林中生存,甚至在香草或油棕榈种植园的密集阴凉处发现其踪迹。偶尔在红树林出现,偏好潮湿地区,如茂密的落叶层或溪流旁。凤头林鹮以昆虫(成虫和幼虫)、蚯蚓、蜘蛛、蜗牛为食,也会捕食小型脊椎动物,如蛙类和蛇类。成对或小群觅食,偶尔单独行动,通过触觉探测土壤、苔藓和落叶层中的猎物,有时涉入小溪觅食。它依赖于触觉定位猎物,利用鸟喙尖端的感官凹坑。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雨季开始,大约每年9月至次年1月,主要集中在10月至12月。凤头林鹮通常单独繁殖,筑巢于大树枝叉上,高度6至10米,巢平台直径超过100厘米。巢材为树枝,常见于Pandanus和Tamarindus indica树上。每次产卵2至3枚,卵白色,大小约为59至65毫米×41至43毫米,由双方轮流孵化,孵化期未知,但雏鸟至少在巢中停留20至30天。
区别辨识:凤头林鹮与同类物种相比,独特的绿色或蓝绿色光泽的羽冠和白色的翅膀使其易于识别。西部亚种urschi与指名亚种在羽冠光泽、体型和颜色上有细微差别。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凤头林鹮分布于马达加斯加的森林地带,包括东部湿润森林和西部干燥森林,主要在海拔2000米以下,尤其是1250米以下的地区。在东部,能适应稍受破坏和次生森林环境,西部亚种urschi在西部干旱森林中广泛分布,但在西南部可能已消失。
其他:凤头林鹮面临栖息地丧失和人为狩猎的压力,尽管受到正式保护,数量仍在下降。它曾在Marojejy Strict Nature Reserve和Ambatovaky Special Reserve等保护区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但仍然遭受过度捕猎,包括从巢中捕获绒毛雏鸟。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凤头林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