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嘴缝叶莺(英文名:Long-billed Forest Warbler,学名:Artisornis moreaui),是雀形目扇尾莺科长嘴缝叶莺属的鸟类。小型的、不显眼的灰褐色扇尾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部的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特定山区。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长而细的喙和尾巴,头部有时带棕色调,常在森林边缘的藤蔓和灌木丛中活动。
外形特征:长嘴缝叶莺体长11至12厘米,体重8.3至10克,拥有长尾和长而细的喙,喙基部相对较宽。成鸟的前额和眼周带有狐红色,最亮的部分形成一条从眼上方延伸到喙基部的超眉纹。面部有不显眼但细长的白色丝状羽,头部两侧、耳羽盖和上体呈灰色;上翼和尾巴也是灰色;喉咙中央和下体中部、腹部及尾下覆羽为白色;胸部和两胁强烈地染上了暗淡的灰色;虹膜红棕色;喙全黑;腿灰色肉色。与的区别在于更长更宽的尾巴,面部有不显眼的狐红色调(而非头部大部分为赤栗色)。性别相似。幼鸟缺乏头部的锈色,下方颜色较暗。
鸣叫特征:鸣唱为节奏感强、几乎机械式的重复“tcheu-tcheu-tcheu-tcheu-tcheu-tcheu-tcheu”,音调略有变化;有时音符几乎双音节,如“t’wee-t’wee-t’wee…”。还报道了一种嘶哑的叫声,被认为是在觅食时的一种接触叫声。
生活习性:长嘴缝叶莺生活在常绿森林中,海拔800至1000米的浓密下层植被中,特别是在森林边缘和空隙处的藤蔓和攀缘植物丛中,包括密集的Lantana灌木丛。领地通常位于溪流附近。以昆虫为主要食物,通过搜索叶片觅食,主要在低层和中层,但也会在高达24米的地方觅食,平均高度为3.9米。大多数觅食动作是在叶子上进行的,尤其是叶子的背面,86.3%的觅食动作发生在藤蔓丛中。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很少。中旬十月发现的家庭群中有两只刚离巢的小鸟,表明可能在九月初开始产卵。巢穴的描述不可靠;一个据说是这种鸟的巢穴是由根须、苔藓和毛发制成的杯子,建在叶片缝合在一起的末端,使用典型的缝叶鸟技术。至少到二月初,上述小鸟仍由父母喂养,直到三月中旬仍与成鸟在一起。
区别辨识:与红顶缝叶莺相比,长嘴缝叶莺的喙更长,头部颜色更暗,且胸部带有更多的狐色色调。此外,其偏好光照缝隙、开阔地和密集的藤蔓丛。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长嘴缝叶莺是受限制的物种,仅存在于坦桑尼亚-马拉维山脉生态系统。在坦桑尼亚的东乌萨马拉山脉(Amani和Nilo森林),估计数量少于250只个体,大多数在Amani自然保护区和Nilo森林保护区,但也记录在Mazumbai森林保护区。在2014年,估计在超过2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有80至120个领地。尽管它是早期演替森林的专家,但它避免了有人类干扰的区域,因此森林资源的开发可能是主要威胁。
地理分布:分布于坦桑尼亚的东乌萨马拉山脉(Amani自然保护区、Nilo自然保护区和Mazumbai森林保护区)和莫桑比克的Njesi高原、Mount Chitagal和Mount Sanga,海拔在1430至1850米之间。在坦桑尼亚,它出现在Amani自然保护区和Nilo自然保护区。在莫桑比克,它被限制在Njesi高原以及相邻的Mount Sanga和Mount Chitagal。
其他:长嘴缝叶莺的系统学历史涉及了分类学上的变化,最初被描述为Apalis moreaui,现在归入Artisornis属。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长嘴缝叶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