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白鹮

American White Ibis Eudocimus albus

美洲白鹮(英文名:American White Ibis,学名:Eudocimus albus),是鹈形目鹮科美洲鹮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涉禽,显著特征是白色的羽毛、长长的向下弯曲的喙,以及粉红至红色的裸露面部皮肤和腿。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南美洲北部沿海地带。历史上是北美最丰富的涉禽之一,至今仍维持着大规模的区域性种群。

外形特征:成年美洲白鹮体长56-68厘米,翼展可达97厘米,体重介于750-1050克之间。其喙长而向下弯曲,颜色为亮红色,腿部同样呈现鲜艳的红色。幼鸟的羽毛大多呈棕色,仅腹部和臀部为白色,喙和腿的颜色较成鸟更暗。虹膜为红色或红褐色。成鸟飞行时,黑色的翼尖在白色的身体上形成鲜明对比。

鸣叫特征:美洲白鹮的主要叫声被描述为低沉的‘urnk’声,或类似‘hunk’的声音,这种叫声在飞行、求偶或受到惊扰时发出。幼鸟在巢中会发出高音的‘zziu’声作为乞食的呼唤。

生活习性:美洲白鹮栖息于各种淡水和咸水湿地,包括柏树林沼泽、河口、盐沼、稻田、河流边缘、池塘、沼泽和山溪附近。它们通常以群体形式在这些环境中觅食,主要以淡水蟹类为食,也会捕食小鱼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活动通常在白天进行,它们通过将长而弯曲的喙插入泥中或水中寻找食物。

生长繁殖:美洲白鹮在春季配对,形成大群繁殖。雌鸟选择筑巢地点,通常在树木或灌木的枝条上,雄鸟提供筑巢材料。一窝通常产1-5枚蛋,平均为2-3枚。孵化期约为三周,双亲共同照料幼鸟。幼鸟在孵化后的前三周死亡率最高,存活率在37%-83%之间。

区别辨识:美洲白鹮与未成熟的深色鹮属(Plegadis)物种区分明显,因后者缺乏白色的臀部和下体。与未成熟的美洲红鹮很难区分,直到后者开始出现粉色的痕迹。成鸟的白色羽毛、红色裸露部分和向下弯曲的红色喙是其独特标志。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美国南部、加勒比海岛屿以及南美洲北部。在繁殖季节,其活动范围包括从北美的弗吉尼亚州到佛罗里达州,再到墨西哥和中美洲的海岸线,南至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非繁殖季节,分布范围会向内陆延伸,最北可达弗吉尼亚州,西至东德克萨斯州。

其他:人类污染,尤其是甲基汞的增加,影响了美洲白鹮的行为和繁殖成功率。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美洲白鹮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美洲白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