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鹪莺

Cricket Warbler Spiloptila clamans

蟋蟀鹪莺(英文名:Cricket Warbler,学名:Spiloptila clamans),是雀形目扇尾莺科蟋蟀鹪莺属的鸟类。体型极小的鹟莺类,因尾羽极长并具昆虫般鸣声而得名。雄鸟头顶具黑白斑点,背部暖褐色,翼覆羽黑而端白,尾羽黑白相间呈醒目图案;雌鸟斑纹较淡,尾稍短。该鸟分布于非洲撒赫勒带,自西撒哈拉西南部延伸至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北部、苏丹及厄立特里亚北部,栖息于干旱的金合欢稀树草原及灌木丛,常以小家庭群活动。

外形特征:成鸟体长11–12厘米,体重仅6–8克,外形似鹪莺而尾极长,由十二枚羽构成,呈强烈楔形。雄鸟头顶羽毛黑芯白缘呈斑点状,眉纹及颊纹近白,脸与后颈淡灰,渐变为肩背及腰部的肉桂褐色;飞羽褐色,内缘带淡粉色,越向内侧次级飞羽粉色越宽;大覆羽黑褐色,具宽阔白端,中覆羽黑褐而缘淡灰,小覆羽淡棕褐;尾羽褐色,每枚羽端具宽白带及更深的次端斑;喉及下体乳白至淡皮黄色;虹膜中褐,眼周环淡红或粉红;嘴黑褐色,基部较淡;腿淡黄粉色。雌鸟头顶斑纹较浅,后颈带皮黄色,尾略短。幼鸟头顶呈褐色纵纹,内侧次级飞羽缘带淡皮黄色。

鸣叫特征:鸣声为高频、略带尖锐的哨音,节奏变化极大:可呈“peeeep peeeep peeeep”或“pip-pip-pip-pip”的断续反复,亦可变为连珠炮般的颤音“prreep prreep prreep”。当音调拉长时,每秒1–2声,类似拟啄木鸟的敲击;短促时每秒5–10声,似鹪莺的急奏。雌雄有时对唱。警戒声为硬质的“zrt zrt”。

生活习性:栖息于撒赫勒生物带,主要在干旱及半干旱稀树草原,尤喜金合欢灌木丛,亦见于厄立特里亚的阔叶稀树草原。通常成对或以小家庭群活动,在灌木间穿梭,亦常下地觅食,尾羽不停地旋转或抖动。以昆虫为主食,觅食时持续移动,多在灌丛或地面搜寻。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6月至12月,但亦可在1–4月于苏丹等地繁殖,可能与当地降雨有关。推测为一夫一妻制,单对占据领域。巢为深杯状,有时部分或完全封顶,由草及其他植物构成,内衬植物绒毛与羽毛,距地面不足2米,筑于密灌丛或草丛低处。每窝2–4枚卵,偶见5枚;塞内加尔通常3–4枚,尼日尔通常2–3枚。孵卵及育雏期尚无资料。曾记录巢被Chrysococcyx属两种杜鹃寄生,且巢常因火灾或被牲畜踩踏而毁。

区别辨识:本种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其极长尾羽、黑白分明的尾端及翼斑、以及独特的昆虫般鸣声,使其在撒赫勒带的小型莺类中极易识别。与同属其他物种无重叠分布,外形亦明显不同。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与非繁殖区一致:西撒哈拉西南部、撒赫勒带自毛里塔尼亚南部与塞内加尔北部向东延伸至苏丹及厄立特里亚北部。

其他:近年于西撒哈拉Awserd附近(距毛里塔尼亚边界约120公里)首次记录繁殖。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蟋蟀鹪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蟋蟀鹪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