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斑山鹪莺(英文名:Banded Prinia,学名:Prinia bairdii),是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鹪莺属的鸟类。体型小而显眼的莺,因胸腹具黑白横斑、双翅具醒目白色翼斑而得名。分布于西非至中非的森林带,从尼日利亚向南至安哥拉,向东至乌干达,多见于低地及山地森林的林隙、河岸灌丛或次生林中。该种分为四个亚种,其中东部高山种群(melanops 与 obscura)曾被建议分立为“黑脸山鹪莺”。现被IUCN评估为无危物种,数量在受干扰的森林中十分常见。
外形特征:体长12–13厘米,体重10–16克,体态短粗,尾长而呈明显的阶梯状。指名亚种头面部黑褐,与背部的深灰褐色融为一体;中覆羽和大覆羽具宽阔白色端斑,形成两道显眼的白色翼斑;尾上覆羽及尾羽黑褐,具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羽尖;喉与下体白色,密布黑色细横斑,体侧横斑更粗,尾下覆羽渐稀,腹部中央无斑;虹膜黄色,喙黑色,脚灰色。两性同色。幼鸟上体色淡,翼斑呈淡黄褐色而非白色,下体横斑模糊且稀疏,胸部常形成淡褐色带。亚种heinrichi体下横斑更淡更窄;obscura头及上喉黑色,横斑始于下喉;melanops似obscura,但面部为烟灰色而非黑色。
鸣叫特征:雄鸟鸣唱为响亮连续的音串,节奏多变,可为清脆的“bing bing bing …”或急促的“kli-kli-kli-kli …”,每秒4–8音,可持续达30秒;雌鸟以鼻音“gaaa gaaa gaaa”或高频“chip”声应和,每秒2–3音,常形成雌雄合唱。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低地及山地森林,偏好林窗、倒木空隙、河岸藤蔓丛或次生灌丛,亦见于咖啡种植园清理后的林下灌丛。通常留鸟,仅知肯尼亚有标记个体九年后在原地150 m内再捕获。常单独、成对或家族小群活动,在浓密的下层植被和缠绕藤蔓间觅食,通过啄取方式捕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包括甲虫、蝇类、鳞翅目幼虫及小型蜗牛,曾记录跟随蚁群觅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因地区而异:喀麦隆5–8月,加蓬3月至翌年2月,东非7–11月,刚果民主共和国全年可见。推测为一夫一妻制,偶有帮手参与育雏。领域性强,雌雄以合唱宣示领地。巢呈椭圆或球形,侧上方具门廊,由草叶、草本叶片及苔藓构成,内衬花草序,置于距地0.5–1.5 m的草丛、莎草、灌木或近水植物中。每窝2–3枚卵,多为3枚;孵化仅由雌鸟承担,约12天;雏鸟由双亲及偶尔帮手共同喂养,育雏期未知。加蓬研究显示61%的巢被捕食,部分巢被攀鼠(Dendromus pumilio)占据。已知环志个体寿命至少9年。
区别辨识:本种以黑白相间下体及双白翼斑极为醒目,易与其他Prinia属成员区分。东部高山亚种obscura与melanops头黑或烟灰,下体横斑起点较低,与指名亚种及heinrichi差异明显,曾被提议为独立种,但存在狭窄杂交带,需进一步研究确认。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东南尼日利亚向南经喀麦隆、加蓬、赤道几内亚至北安哥拉(卡宾达),向东至中非共和国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及乌干达西部。非繁殖区:留鸟,无明显迁徙。亚种heinrichi局限安哥拉西北部(宽扎北省);obscura分布于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高地、乌干达西部、卢旺达及布隆迪高地;melanops见于肯尼亚西部及乌干达东部。
其他:系统分类上曾被认为异常,有学者建议归入独立属Herpystera;高山亚种的分种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横斑山鹪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横斑山鹪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