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颈鹮(英文名:Buff-necked Ibis,学名:Theristicus caudatus),是鹈形目鹮科鹮属的鸟类。大型鹮类,广泛分布于南美洲东部和北部的开阔地带。其特征在于颈部的黄色调,灰暗的上体,黑色腹部和翼部,以及翅膀上的显著白色斑块。曾将黑脸鹮视为其亚种,但后者主要限于南美洲较寒冷地区,两者可通过胸部颜色和翼部白色差异区分。
外形特征:黄颈鹮全长约75厘米,颈部呈淡黄色,背部和翅膀主要为灰色,腹部和飞羽为黑色,翅膀上有大块白色斑点。飞行时,白色斑块形成上翼的宽阔白色带,与黑色主翼羽和灰色小翼覆羽分离。喙和眼周裸皮呈深色,腿为红色。
鸣叫特征:发出响亮、鼻音的双音节‘kha-keek’叫声,间隔重复。在飞行中和栖息树上都能听到这种叫声。此外,在栖息地也能听到一系列逐渐增强至极响亮后再减弱的‘coh-coh-coh-coh-CAH-CAWH-CAWH-CAWH-coh-coh’叫声。
生活习性:黄颈鹮栖息于广阔的开放环境,如牧场、草地、湿地、稀树草原和森林空地,偶尔远离水源。常见于海拔1000米以下,偶尔可达更高。以昆虫为主食,也吃蜘蛛、两栖动物、小型爬行动物和偶尔的小型哺乳动物。通常以小群松散群体觅食,偶尔单独行动,常在软土、草地牧场和湿地中寻找食物。
生长繁殖:在委内瑞拉的草原,繁殖季节主要在旱季,而在阿根廷北部科多巴省,春季(11月至12月)筑巢。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繁殖群中,筑巢时间从9月下半月到10月底,低海拔地区更早。群体繁殖,建于树木、棕榈或悬崖边缘的大而扁平的巢,通常沿河流。也有记录显示它们在电塔上筑巢。每窝产1至3枚蛋,平均每窝蛋数为1.8至2枚,平均每窝雏鸽数量为1.3至2枚。
区别辨识:与黑脸鹮的区别在于后者胸部为淡色而非深灰色,且缺少明显的翼部白色斑块。两个亚种之间的辨识主要通过分布区域和细微的外观差异。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南美洲北部和东部,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巴西、南部巴西、玻利维亚东部和北部、巴拉圭、乌拉圭和阿根廷北部。在阿根廷科多巴省山区有少量繁殖群体,高度可达2000米以上。
其他:黄颈鹮通常受到农民的保护,因其有助于控制有害动物,对生物控制具有积极作用。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颈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颈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