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扇尾莺

Zitting Cisticola Cisticola juncidis

棕扇尾莺(英文名:Zitting Cisticola,学名:Cisticola juncidis),是雀形目扇尾莺科扇尾莺属的鸟类。常在开阔草原、稻田及甘蔗地活动,偏好湿润环境。

外形特征:棕扇尾莺体型非常小,长度约为10-12厘米,体重介于5-12克之间。上体沙黄色,具黑色纵纹,下体呈棕黄色,喉部及腹部接近白色。尾部短而圆,尾羽末端有白色斑点。繁殖期雄鸟具黑色喙和羽冠。雌鸟和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上体条纹更细腻,下体颜色较为暗淡。幼鸟外观与非繁殖期成鸟类似,但更显红色,条纹更宽且暗淡。

鸣叫特征:棕扇尾莺以重复单调的“梯七...梯七...梯七...”鸣唱声著称,声音间隔0.6至1秒,音调因地域而异,个体间也存在差异。飞行中会发出3至12个硬“plick”音符的短促爆发。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草地、稻田、甘蔗地及河流岸边的灌丛中。偏好湿地环境,但也可见于季节性洪水区、草地湿地、牧场和农业用地。在亚洲东部,倾向于选择比更湿润的草地。分布区域多为低海拔,但在特定地区可达1000米以上高度。主要以昆虫和小无脊椎动物为食,包括各种昆虫的幼虫和成虫,也摄取少量草籽。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跨度较长,自3月至9月,有时会持续到11月。在马来西亚,自然草地中的繁殖时间是2月至9月,而稻田中则是1月至3月和6月至9月。雄鸟多妻制,在法国、马耳他、日本、北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观察到。雄鸟通过飞行展示吸引雌鸟,雌鸟选择巢穴后将其内部衬以植物绒毛、细干草、蛛网和羊毛。一窝产卵通常4-6枚,孵化期11-15天,仅由雌鸟承担。雏鸟由雌鸟独自喂养,但雄鸟在南非地区会协助喂养、清理粪便和防御巢穴。

区别辨识:棕扇尾莺金头扇尾莺在非繁殖期的区别在于,前者白色眉纹较颈侧及颈背更为明显。此外,与索岛扇尾莺相比,色彩更加鲜艳;与马岛扇尾莺相比,色调更偏向红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棕扇尾莺在大部分分布范围内都相当常见,但其欧洲种群容易受严冬影响,恢复周期较长。

地理分布:分布于欧洲西南部、非洲至亚洲南部、中国东部、日本、菲律宾、华莱西亚和澳大利亚北部、东部。在欧洲,种群密度在葡萄牙为0.3-1.7只雄鸟/公顷,意大利为0.6-0.9只,日本为0.5-1.3只,南非为0.4只。在一些岛屿上,由于竞争者较少,密度可高达8只雄鸟/公顷。

其他:棕扇尾莺适应了农业景观,尽管许多繁殖尝试因作物收割而失败,但在许多地区得益于农业发展,种群范围正在扩大。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扇尾莺的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Get it on Google Play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