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扇尾莺(英文名:Lazy Cisticola,学名:Cisticola aberrans),是雀形目扇尾莺科扇尾莺属的鸟类。广泛分布于非洲次撒哈拉地区的东南部和东部。其自然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干燥的低地草原,通常与岩石地带和零星草丛相伴,常见于山脚下或邻近的河岸植被。
外形特征:懒扇尾莺体长13至14厘米,体重雄性13.1至16.9克,雌性10.5至16克。其背部色彩朴素,尾羽长且细,常竖立,类似 prinia。繁殖期头部呈灰褐色,面颊略带红褐色,眉线为淡白色;红褐色的头顶逐渐过渡到暗棕色的上体,背部偶有模糊的暗色羽轴形成轻微斑驳;飞行羽暗棕色,边缘红褐色,覆羽同样为暗棕色,边缘宽广的红褐色至淡棕黄色;尾巴红褐色,末端略淡;下体淡黄褐色,喉部更淡,两胁偏深;虹膜红褐色,喙暗棕色,下颌灰白至淡粉红色,腿脚呈棕色带粉。非繁殖羽色中,尾羽更长,上体偏红褐色,下体颜色更深。幼鸟与非繁殖期成鸟相似,但红褐色更浓。不同亚种间存在细微差别,如尾部斑点的分布和体色的深浅变化。
鸣叫特征:南方种群典型的叫声为哀怨的‘zweeee’声,间杂着短暂干涩的颤音和断续声,有时尾随穿透力强的‘peet-peet-peet’叫声;双亲都会发出,尾羽竖立,偶尔还会拍打翅膀。歌曲则是一连串响亮清澈的‘twink twink twink’或更哀伤的‘tjwert tjwert tjwert’,以及类似蝉鸣的干涩颤音,用于伴侣间的交流。当伴侣分离时,一方发出‘zweeee’声,另一方以嘶嘶声回应。北方种群的叫声则不同,通常为干燥的嘎吱声和各种鼻音、尖锐的音符,还有‘pee-uu’的联络呼叫。
生活习性:懒扇尾莺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毛虫、小型蝴蝶、蚱蜢及多种甲虫。它们单独、成对或家族群活动,偶尔与其它柳莺共同觅食。在地面和植物上觅食,常在岩石缝隙中寻找食物,会在开阔的岩石上快速移动,模仿鼠类。处理大型毛虫时会将其在枝条上敲打软化后再吞咽;喂食雏鸟前会去除大蚱蜢的后腿。
生长繁殖:繁殖期西非为5月至10月,东非和南非为9月至4月。懒扇尾莺可能实行一夫一妻制,繁殖季节为独居领地者。巢穴呈椭圆或球形,侧口入,由干草构建,有时加入活草,内衬柔软植物绒毛,建于草丛或茂密植被中,高度0.1至0.2米。一窝产卵2至4枚,颜色自白色至淡绿蓝色,带有精细的棕色或粉色斑点,每天产一枚,大小依亚种不同而异。孵化期13至15天,仅雌鸟孵化并喂养雏鸟,雏鸟期13至14天。非繁殖季节,家族群体可能保持一起。
区别辨识:懒扇尾莺通过其淡眉纹和较长的尾巴与相近种笛声扇尾莺区分。与岩栖扇尾莺之间主要通过尾部斑点的多寡、上体颜色的深浅和下体颜色的差异来识别。
保护现状:IUCN:LC (无危)
地理分布:非洲东南部和东部,具体包括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民主共和国、科特迪瓦、斯威士兰、加纳、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拉利昂、南非、苏丹、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和津巴布韦。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懒扇尾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懒扇尾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