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绿背鹮(英文名:Sao Tome Ibis,学名:Bostrychia bocagei),是鹈形目鹮科泽鹮属的鸟类。小型森林鸟类。体型小巧,生活在阴暗的热带雨林中,以独特的暗蓝色面部裸皮、破碎的冠羽和光泽的绿色肩部羽毛为显著特征。仅分布于圣多美岛,是岛上唯一的鹮种类。
外形特征:侏绿背鹮体长约50厘米,腿部颜色多变。面部皮肤深色,与头顶的破烂状冠羽形成鲜明对比。上体呈黑褐色,带有青铜绿色光泽,翅膀覆羽具金属铜色和蓝紫色,下体深棕色,面部裸露部分呈现黑色至蓝黑色。腿部颜色从绿色到暗红色不等,飞行时腿不会超出尾部。幼鸟色泽较淡,冠羽较短。相比相似的绿背鹮,侏绿背鹮体型更小,体色更均匀的棕色,喙稍向下弯曲,基部和尖端带有浅棕色。
鸣叫特征:通常较为安静,偶尔会发出低沉的号叫声,尤其是在前往夜宿地时。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海拔450米以下的原始森林,但适宜的生境可能延伸至800米。常在原始森林与次生林交界处被发现,有时靠近棕榈种植园。以昆虫、蜗牛和蛞蝓为食,在森林地面的裸土或稀疏草本植物、蕨类和苔藓覆盖的地方觅食,特别是在野猪活动过的区域或水道边的沼泽地带。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在雨季,已知的两个巢穴各含两枚蛋,位于Cleistanthus liberica树上,高度分别为8米和16米。巢由树枝构成,内衬落叶和羽毛,蛋壳呈乳白色,有短而不规则的紫褐色线条和棕色斑点。不幸的是,两个巢都在孵化阶段失败,没有关于孵化期或雏鸟的信息。
区别辨识:与绿背鹮相比,侏绿背鹮体型更小,尾长明显短(92mm对174mm),面部图案为中灰蓝色,没有眼眶上的暗色标记,翅膀光泽减弱,体羽色彩更为暗淡。
保护现状:IUCN:CR(极危)。自1890年至1915年间大量森林被转化为种植园后,数量急剧下降,最近的记录显示总人口估计在70至400只之间。现存约200平方公里的原始雨林受到威胁,狩猎压力显著,最近有报道称有16只个体被猎杀。咖啡种植园的发展计划和附近废弃的棕榈油种植园的恢复与扩展可能导致适宜生境的丧失。
地理分布:仅限于圣多美岛(几内亚湾南部),主要分布在岛上的原始森林区域。
其他:侏绿背鹮的系统学历史表明,它曾被归入Lampribis属,与同属。通常被认为与同种,但由于标本样本量小和照片稀缺,难以量化表型差异。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侏绿背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