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草莺

New Caledonian Thicketbird Cincloramphus mariae

新喀草莺(英文名:New Caledonian Thicketbird,学名:Cincloramphus mariae),是雀形目蝗莺科Cincloramphus的鸟类。体型较小,尾巴较长,上体呈橄榄褐色,下体为奶油白色,带有淡红褐色的洗染,最显眼的是其白色的眉纹。

外形特征:新喀草莺长约17至18厘米,重20至29.2克。它是一种中等体型的鸣禽,上体橄榄褐色,翅膀和尾巴颜色略深,呈较暗的红褐色。头部、颈部和整个上身颜色统一,翼和尾部的颜色形成鲜明对比。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大胆的白色眉纹,从喙基部延伸到颈部,被深巧克力色的耳羽、眼纹和颊区衬托得更加突出。下体为奶油白色,带有淡红褐色的洗染,侧胸几乎变为暗橙色。眼睛棕色,喙黑色,腿呈黄角质色。雌雄相似,幼鸟外观与成鸟相似,但颜色较为暗淡。

鸣叫特征:其鸣唱为一系列缓慢的刺耳‘tchak’音符,混有哨声和颤音,类似Acrocephalus鸣鸟的叫声。叫声包括尖锐的‘tzik’声,以及类似小猫轻柔的咕噜声。

生活习性:新喀草莺偏好灌木丛生的环境,常见于短灌木、茂密蕨类和草丛混合的地带,尤其是矿工灌木丛。也出现在高草草原、次生林、Lantana灌丛和森林内的开阔地带。偶尔在雨林覆盖下的草地和灌木丛中觅食,甚至在浓密潮湿的雨林地面觅食。栖息于低地和山丘,最高可达Dzumac山脉的1000米。全年居民,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在密集的覆盖下,很难观察到其在地面或近地面觅食的情况。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10月至次年1月,主要在雨季初期(10月和11月)。一对鸟全年保持在繁殖领地附近。巢是一个开放的杯状结构,由各种草和其他叶子构成,建在地面或接近地面,藏匿于密集植被中,如蕨丛底部。每窝产卵1至3枚;关于孵化和雏鸟成长期的信息未知;离巢后的幼鸟由其中一个父母喂养数月。

区别辨识:新喀草莺的白色眉纹和橄榄褐色的上体与奶油白至淡红褐色的下体形成鲜明对比,是其主要的辨识特征。叫声独特,包括‘tzik’声和类似小猫的咕噜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的Grande Terre岛,属于澳新界。

其他:新喀草莺因极其害羞和隐居的特性,被认为是新喀里多尼亚约20种现存特有种中最难见到的之一。然而,一般认为并不罕见,在岛上分布广泛。由于地面筑巢,可能受到引入的哺乳动物捕食者的威胁,包括鼠类、狗、猫和猪。未来的采矿业可能导致栖息地破坏,需进一步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新喀草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新喀草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