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英文名:Crested Ibis,学名:Nipponia nippon),是鹈形目鹮科朱鹮属的鸟类。是东亚特有的大型白羽鸟类。其部分头部裸露,显现出鲜艳的红色皮肤,颈部后方有一簇浓密的白色羽毛构成的冠羽。朱鹮仅分布于东亚,主要栖息于松树林区,曾一度被认为在中国灭绝,直至1981年在陕西省洋县被重新发现。目前,全球仅存的自然野生种群位于中国陕西省。
外形特征:朱鹮体长可达55至84厘米,全身羽毛基本为白色。非繁殖季节的成鸟,尾部和飞羽带有橙红色调。繁殖季节的成鸟头部、颈部、肩部和背部呈现灰色,翼下有鲑鱼色的冲洗。嘴黑色,尖端和基部红色,眼睛、面部皮肤和腿全年保持红色。幼鸟主要是灰色,虹膜深色,面部皮肤和腿深黄色。繁殖羽通过涂抹类似焦油的黑色物质获得,这种物质由喉咙和颈部特定皮肤区域分泌。
鸣叫特征:朱鹮发出的叫声描述为“taaa”和“aaa”。
生活习性:朱鹮栖息于稻田、湿地、河流、湖泊周边,常在森林边缘或靠近大树丛的地区筑巢和栖息。分布于海拔470至1300米之间。它们主要以淡水鱼、两栖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昆虫为食,日摄入量约300至500克食物。冬季,它们倾向于在稻田堤岸和短草地上觅食,捕食蚯蚓。
生长繁殖:朱鹮繁殖期始于2月,产卵期在3月至4月。它们是一夫一妻制,双方共同参与繁殖过程。巢建在树木高处,通常在松树、栓皮栎、白杨树或松树上,离地面4至25米。巢由树枝搭建,内衬小枝、树叶和干草。通常产卵3枚,孵化期为28至30天。雏鸟在45至50天后离巢,但直到大约70天后才能独立。
区别辨识:朱鹮以其独特的冠羽、红色面部皮肤和腿以及繁殖季节的灰色头颈区别于其他鹮类。幼鸟与成鸟的灰色外观和深色虹膜帮助辨别其年龄。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
地理分布:朱鹮的繁殖区域主要位于中国东北部,尤其是陕西省。历史上分布于东北亚和日本,冬季南迁至海南。目前,野生种群主要集中在陕西省的洋县。
其他:朱鹮曾经广泛分布于东北亚,但在20世纪因栖息地丧失、过度猎杀和环境污染等原因急剧减少。中国自1986年起在陕西省建立保护站,致力于朱鹮的保护与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朱鹮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朱鹮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