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顶大尾莺(英文名:Tawny Grassbird,学名:Cincloramphus timoriensis),是雀形目蝗莺科Cincloramphus的鸟类。特征为上部有条纹,下部较淡,拥有醒目的棕色冠羽和长长的渐尖尾羽。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草甸和芦苇丛生地带,常见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安汶岛、小巽他群岛、新几内亚南部以及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外形特征:棕顶大尾莺体长约18至21厘米,体重约35至40克。其头部有短而模糊的灰白色眉纹,前额、头顶和颈背呈赤褐色,与背部大胆的黑色条纹形成对比。臀部和上尾覆羽为赤褐色,翅膀同样呈现赤褐色,三级飞羽具有宽大的黑褐色中心。尾巴呈温暖的褐色,逐渐变暗至羽毛的基部。虹膜为黄褐色,喙为粉棕色,腿肉色至肉棕色。性别相似,雄鸟略大于雌鸟。幼鸟与成鸟相似,但虹膜为深褐色。
鸣叫特征:经常发出响亮、低沉的咕噜声,以及一系列‘tick-tick-tick-tick’开始的叫声,以爆炸性的下降颤音结束。
生活习性:栖息于芦苇丛和草地,尤其是河流泛滥平原的茂密草地。在澳大利亚,也可在潮湿的沿海灌木丛、草地沙丘甚至作物地如玉米或甘蔗中发现。主要生活在低地,但在菲律宾会攀爬至2000米的草坡。部分澳大利亚种群可能有局部迁徙或游荡行为,但具体迁徙程度难以评估。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也会摄食一些种子。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主要在8月至次年4月(雨季开始时)在澳大利亚,菲律宾则在2月至8月。单次繁殖。在澳大利亚,雄鸟进行低飞的展示飞行,尾羽下垂。巢穴为深杯状,半圆顶形,顶部有狭窄入口,由柔软的草编织而成,内部铺垫更细的草和根须。通常位于地面或靠近地面的草丛中。每窝产3枚卵,有时为2枚。
区别辨识:与姬蝗莺相比,棕顶大尾莺体型更大,喙更粗壮,羽毛颜色更鲜艳,尾巴更长。与的区别在于体型较大,羽毛色彩更明亮,下部无条纹,腿部颜色较浅。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安汶岛、小巽他群岛的中部和东部、新几内亚的中南部以及澳大利亚的北部和东部。在澳大利亚,主要分布在沿海低地的茂密草地、芦苇和莎草地带。
其他:已知有10个亚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菲律宾。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棕顶大尾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