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蝗莺(英文名:New Zealand Fernbird,学名:Poodytes punctatus),是雀形目蝗莺科Poodytes的鸟类。小型雀形目鸟类,特有于新西兰及其周边卫星岛屿,包括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和斯奈尔斯群岛。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棕色条纹覆盖全身,腹部颜色较浅,尾部特别长且边缘呈毛茸状。两性及幼鸟外观相似。主要栖息于湿地环境中,偏好植被茂密的生境。
外形特征:新西兰蝗莺体长约18厘米,体重介于23-25.3克之间。头部、背部及翅膀呈温暖的棕色,带有黑色条纹,额部和冠部偏红棕色,耳羽灰色并带暗色细纹,下体白色至淡黄色,胸部及两侧带有黑色斑点。尾巴较长,末端磨损后呈毛边状。喙黑,腿粉棕色。幼鸟羽毛更蓬松,颜色较淡,条纹不明显。不同亚种在体型大小、红色调的强度和条纹的密度上有所差异。
鸣叫特征:新西兰蝗莺发出尖锐的“uu-tick”声,这是领土配对的二重奏,雄鸟低沉的“uu”音与雌鸟金属般的“tick”音交替出现。此外,还有短促的‘tchip’声和其他一系列激动时的叽叽喳喳声。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各种灌木和草地环境,从海平面到海拔1000米的地带,偏好植被高度小于2米的区域。它们会筑巢于芦苇、苔草、Hebe elliptica灌木林和Olearia lyalli树中,有时也会在陡峭的山坡上。以昆虫和种子为主食,偶尔会在企鹅尸体旁觅食或在新西兰海狮背上捕食苍蝇。
生长繁殖:繁殖期主要在8月至次年3月,一窝产卵1-5枚,平均4枚,孵化期12-15天,幼鸟独立需15-17天后。巢由两性共同建造,深杯状,隐藏在高草丛中,离地面或水面0.3至1.25米高。巢的成功率受哺乳动物捕食影响。
区别辨识:与林岩鹨相比,新西兰蝗莺体型更大,尾巴更长,下体颜色更浅。不同亚种间在羽毛的颜色和条纹的密集程度上有细微差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但在新西兰国内,不同亚种面临不同的威胁等级,vealeae和指名亚种处于At Risk/Declining状态,stewartianus处于Threatened/Nationally Vulnerable状态,wilsoni处于At Risk/Naturally Uncommon状态。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新西兰的北岛、南岛、斯图尔特岛及斯奈尔斯群岛,包括周边一些卫星岛屿。在北岛北部和火山高原部分地区较为常见,在南岛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南部海岸线以及奥塔哥地区也有分布。
其他:自欧洲早期移民以来,由于栖息地破坏和哺乳动物捕食者的引入,新西兰蝗莺数量大幅减少。一些海岛上的种群因老鼠和新西兰秧鸡的引进而灭绝。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新西兰蝗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新西兰蝗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