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大尾莺(英文名:Marsh Grassbird,学名:Helopsaltes pryeri),是雀形目蝗莺科Helopsaltes的鸟类。分布于东亚,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这种羞怯隐匿的鸟类,体长约12至14厘米,重11.1至17.2克,主要栖息于湿地芦苇丛中。其特征为暖棕色的羽毛,下体颜色较浅,翅膀、背部和尾部有明显的黑色纵纹。
外形特征:斑背大尾莺是一种中等体型的莺,体长12至14厘米,体重11.1至17.2克,雌雄差异不大。其上体羽毛呈暖棕色,具有鲜明的黑色纵纹,下体颜色较浅,翼尖尖锐,尾羽呈“满”状,尾下覆羽长。雄鸟的眉纹较为明显,眼线淡暗,头部棕色,背部与翅膀的黑色纵纹形成鲜明对比,腹部白色,胸侧及两胁带锈色。
鸣叫特征:鸣唱特征为低沉重复的‘djuk-djuk-djuk’声,叫声为低音的‘chuk’。
生活习性:栖息于湿地芦苇丛,偏好浅水湖泊边的芦苇与香蒲混生地带。繁殖季节外,非常难以发现,常在芦苇或密集草丛低处觅食。食物以小昆虫为主,包括蛾类和蝇类的幼虫,偶尔捕食小甲虫。善于在芦苇间敏捷攀爬。
生长繁殖:繁殖始于雨季,大约6月20日左右,雏鸟通常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离巢。在上海附近4月已有携带巢材的记录。一窝产5至6枚卵,平均孵化期11.3天,雏鸟约在13至14天后离巢。雄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为多配偶制。
区别辨识:与类似的Locustella certhiola相比,斑背大尾莺的背部和肩部纵纹更为鲜明。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在中国,斑背大尾莺被列为国家保护的有益或有重要经济、科研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地理分布:分布于欧亚东部,自蒙古东北部至俄罗斯远东南部Primorskiy,中国东北部、东部及日本本州中部。在中国,已知繁殖于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等地。
其他:斑背大尾莺对枯芦苇丛的依赖性高,枯芦苇不仅用于筑巢,也是雄鸟鸣唱和求偶的场所。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斑背大尾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斑背大尾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