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短翅蝗莺(英文名:West Himalayan Bush Warbler,学名:Locustella kashmirensis),是雀形目蝗莺科蝗莺属的鸟类。显著特征包括棕色的外观、厚实的圆尾、黑色喙、灰色腹部以及灰暗的胸部两侧。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包括印度西北部的喜马偕尔邦、北阿坎德邦以及尼泊尔西部。
外形特征:喜山短翅蝗莺体长约12至14厘米,拥有棕色体羽和较短的圆尾。其上体颜色略淡,耳覆羽和颈侧带浅灰色,超眉纹灰白至近白色。喉部斑点变化大,胸部偏灰,两胁和下尾覆羽呈淡锈褐色,端部显著白色。成鸟有两种形态:正常形态和较为罕见的暖黄色胸部形态。后者超眉纹和胸部为暖黄色,缺乏明显的灰色调,喉部通常无斑点,有时可见项链状条纹。翼型与斑胸短翅蝗莺相似,雌雄同形,幼鸟特征未详述。
鸣叫特征:其歌声独特,开始于一两个快速的中音音乐般的咔哒声,随后是2至3个极高的咔哒声,紧接着是突然的嗡嗡声,之后是更多的咔哒声和嗡嗡声,整个序列持续时间不到1秒,之后几乎无间断地重复。叫声包括短暂、粗糙、强调的“shtak”,频率为每秒1至4个音符。
生活习性:繁殖季节生活在湿润的高山植被中,海拔高度在3200至4000米之间,以苔草为主。迁徙习性不明,推测冬季可能在北阿坎德邦平原过冬。食物主要是昆虫,觅食行为与斑胸短翅蝗莺相似。
生长繁殖:关于繁殖的信息非常有限,但在尼泊尔有记录到雏鸟和巢穴,推测繁殖期可能在夏季。
区别辨识:与斑胸短翅蝗莺极为相似,主要通过分布区域和歌声进行区分。喜山短翅蝗莺的歌声包含两次嗡嗡声,而后者仅含一次低音嗡嗡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尼泊尔西部的安纳普尔那保护区可能局部常见,但在克什米尔的状态不确定,自旧标本记录以来无确认记录。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包括印度的喜马偕尔邦和北阿坎德邦,以及尼泊尔西部。繁殖地在高山地区,非繁殖地可能位于北阿坎德邦的平原。
其他:由于其隐秘的生活习性、类似昆虫的歌声、暗淡的色彩和小巧的体型,这种不起眼的鸟被记录得较少。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喜山短翅蝗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喜山短翅蝗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