瑙鲁苇莺

Nauru Reed Warbler Acrocephalus rehsei

瑙鲁苇莺(英文名:Nauru Reed Warbler,学名:Acrocephalus rehsei),是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作为岛上仅有的两种本土陆栖繁殖鸟类之一,也是唯一在岛上发现的鸣禽。体长约15厘米,上体呈深褐色,下体颜色较淡,脸部图案不明显,拥有明显的浅色眉纹。广泛分布于岛上的花园、海岸灌木丛和悬崖森林中。

外形特征:中等体型,全长约15厘米,拥有细长而直的喙和圆润的翅膀。头部、肩部和背部带有赤褐色调,上体灰色橄榄色,臀部和上尾覆羽色彩更为鲜艳。翅膀和尾巴呈暗褐色,飞羽边缘微带赤褐色,尾羽尖端淡赤褐色。下巴和喉部呈黄白色,腹部淡赤褐色,最鲜艳的部分位于两胁、尾下覆羽和翼下覆羽。虹膜深色,喙基部一半暗角棕色,下颌骨基部淡粉色,腿呈铅灰色。雌雄相似,幼鸟特征未详述。

鸣叫特征:声音了解甚少,但其歌声据说悦耳且类似鸫鸟。

生活习性:栖息于瑙鲁岛的花园、海岸灌木丛和悬崖森林中,常见于岛上因磷酸盐开采形成的灌木丛地以及中央高原剩余的森林地带。在海岸附近的花园和杂草丛生区域也很容易观察到。物种全年定居于瑙鲁,不进行迁徙。

生长繁殖:筑杯状巢,由草和小枝编织而成,有时会包含Cassytha filiformis藤蔓或Casuarina equisetifolia针叶。巢通常固定在直立的茎上,类似于其他苇莺的筑巢方式。巢可能建在树和灌木上,高度介于2至8米之间,也可能在地面筑巢,但地面巢中的幼鸟可能更易受到鼠类的捕食。繁殖季节不详,但报告中提到了12月和7月的繁殖活动。一窝产2-3枚白色蛋,孵化和育雏周期未知。

区别辨识:卡罗琳苇莺相比略小,色彩较浅,眉毛对比更弱。歌鸲苇莺则体型显著更大。由于它是岛上唯一的鸣禽,因此不会与其他物种混淆。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

地理分布:太平洋:瑙鲁(密克罗尼西亚中南部)。在整个岛上广泛分布,特别是在岛屿的陡峭斜坡上残留的森林中最为常见。

其他:尽管其确切生态和行为细节尚不清楚,但已知它以昆虫为食,尤其是龙虱。潜在的捕食者包括野猫、狗、波利尼西亚鼠和tanezumi鼠。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瑙鲁苇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瑙鲁苇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