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苇莺(英文名:Australian Reed Warbler,学名:Acrocephalus australis),是雀形目苇莺科苇莺属的鸟类。小型旧世界苇莺科鸟类,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偶尔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邻近岛屿可见。具有平顶状的冠羽,故名Acrocephalus,意为“顶上之头”。种名australis源于拉丁文,意为“南方的”,指其分布于澳大利亚。在当地原住民语言中,西部地区称之为"Koordjikotji"。
外形特征:体长约15-16厘米,为中等体型的Acrocephalus苇莺,翼短、尾长、喙细长。整体呈褐色,无条纹,外观不显眼。成鸟头部至背部淡褐色,腹部淡色,喉部和腹中部更白,侧胸和胁部呈肉桂色。虹膜深色,喙棕色,下颚较浅,腿黑褐色。两性相似。幼鸟比成鸟更深的褐色。
鸣叫特征:鸣声丰富、持久而悦耳,带有多种变化,包括急促的"twitchy-twitchy-twitchy-quarty-quarty-quarty"。叫声为干燥的责备式颤音或卷舌音,边界争端时发出,频率不高。
生活习性:栖息于淡水湿地的芦苇丛、湖边、泉水、溪流、水坝、排水沟、污水池和粘土洼地;也见于灌溉作物和Pandanus。繁殖季节主要在芦苇(Phragmites)和灯心草(Typha)丛中筑巢。北方种群大多留居,而南方种群冬季向北迁徙。
生长繁殖:部分迁徙。北部种群留居,南部种群冬季至少部分向北迁移。繁殖季为9月至2月,每年产两窝。巢置于水面、泥地或干地上方30-200厘米处,由芦苇叶、草、芦苇花序、纤维、腐烂水生植物、植物绒毛、灯心草穗、羽毛和线构成。
区别辨识:与噪大苇莺相比,体型明显较小,颜色较深,色调更丰富。与迁徙性的东方大苇莺相比,翅膀更短,尾巴更长,喙更粗。根据范围,不太可能与其他Acrocephalus苇莺混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局部数量丰富,繁殖密度极高。易受烧毁、清除和排水导致的栖息地破坏威胁,但得益于澳大利亚农业景观中广泛分布的小型灌溉和牲畜池塘的创造。
地理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包括塔斯马尼亚和南澳大利亚,向北迁徙。在西南澳大利亚,4月消失,8月返回,但在珀斯周围全年存在。新几内亚、俾斯麦群岛东部和所罗门群岛也有记录。
其他:已知有两个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澳洲苇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澳洲苇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