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眶鹟莺(英文名:White-spectacled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intermedi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中等体型的柳莺科鸟类,以其显著的淡色‘眼镜’状眼圈闻名。头部呈灰色调,眼先部分为黄色与黑色相间,喉部亮黄色。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自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东南部,南至越南南部。
外形特征:白眶鹟莺体长约11-12厘米。zosterops亚种特征明显,冠部中央有明亮的灰色条纹,两侧冠条为黑色,额部尤其显眼,几乎延伸至喙基部;冠侧和颈后为灰色,耳羽上部通常绿色,下部可能呈现绿灰色或灰绿色,与上部耳羽颜色略有差异;眉纹处绿色,常混有淡黄色;眼圈白色,前上方断裂,通常带有淡黄色;背部绿色,翼上覆羽和尾羽为褐灰色,边缘略带绿色,大覆羽尖端淡黄色形成明显的浅色翼斑,最外两对尾羽内侧有显著的白色楔状斑;腹部亮黄色,胸部侧面和胁部可能带有不同程度的淡绿色;虹膜深棕色;上喙黑褐色,下喙橙色;腿灰粉色。雌雄羽毛相似,但雌鸟体型平均小于雄鸟。幼鸟头部和耳羽略带绿色,侧冠条不如成鸟鲜明,下体颜色较淡,黄色更暗淡,略带尘土色。ocularis亚种与zosterops难以区分,仅可通过地理位置分辨;指名亚种为intermedius亚种,主要特征为黄色眼圈,存在两种形态,一种冠纹似zosterops,但冠侧颜色较浅,未达到耳羽位置,前额通常绿色;另一种(cognitus)冠部绿色。
鸣叫特征:白眶鹟莺的鸣唱由短暂(约1-1.9秒)的变奏吹哨音组成,通常以1-2个断续音开始,随后重复相同的音节或1-4个不同的音节,结尾时会有2-3个元素的双或三重音节(慢速颤音)或快速单元素颤音,使鸣唱似乎起初犹豫而后加速,各小节之间通常间隔几秒。其鸣唱包含比灰脸鹟莺更高的颤音比例,且音调更低,频率范围更窄,起始更为犹豫。
生活习性:白眶鹟莺栖息于热带湿润阔叶林区上部至凉温带落叶阔叶林区下部,偏好成熟森林中的茂密灌木层。繁殖季节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约1400-2600米,越南南部约1500-2000米,中国约1000-1750米。zosterops亚种为高度迁移,非繁殖季下降至山脚和平原边缘。intermedius亚种冬季分布于其繁殖区内,但也出现在香港、越南和老挝。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至6月,在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雄鸟主要在4月中旬至6月初鸣唱。巢为苔藓、细根和少量叶子构成的球状结构,内部衬有细腻的植物绒毛,置于陡峭河岸的洞穴中或密集苔藓中,偶尔位于树洞内。每窝产卵4-5枚,由双亲共同孵化。具体繁殖细节未知。
区别辨识:白眶鹟莺与金眶鹟莺的区别在于眼圈颜色(白眶鹟莺为白色而非黄色)、头侧颜色(白眶鹟莺为灰色)和翼斑(有时白眶鹟莺具有黄色)。与灰脸鹟莺的区别在于颏和喉部的颜色(白眶鹟莺为黄色),眼先颜色(白眶鹟莺为黄黑相间)。与灰头鹟莺的区别在于眉纹(白眶鹟莺无白色眉纹)和背部颜色(白眶鹟莺背部接近绿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东南部,越南南部。在繁殖季节,白眶鹟莺可见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东南部和越南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非繁殖季节则下降至较低海拔。
其他:曾被归类于Seicercus属,后因分子系统学研究发现Seicercus和Phylloscopus并非单系群,两属合并入Phylloscopus,由于affinis名称已被占用,引入新名称zosterops替代,但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intermedius亚种现为指名亚种片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眶鹟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眶鹟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