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冠纹柳莺(英文名:Blyth's Leaf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reguloide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又名: 布氏冠纹柳莺,曾被归入'旧大陆莺'分类中。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部中国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直至北巴基斯坦地区。其自然栖息地为亚热带或热带湿润的山地森林。此鸟以英国动物学家Edward Blyth命名。
外形特征:体型中等偏小,身长10.5-12厘米,体重6.2-9.4克。具有明显的特征,头顶有一条宽广的黄橄榄色中央冠纹,前额较模糊,两侧由暗橄榄色边界,后方颜色加深;上体呈橄榄绿色,翼覆羽尖端黄色形成两道宽阔的翼带;尾羽和飞羽深棕色,最外侧两根尾羽的内缘狭窄白色;喉部和下体白色泛黄,尾下覆羽淡黄色;腋羽亮黄色。虹膜深棕色,上喙黑色,下喙黄色或橙黄色,腿色变化大,从绿到黄色不等。雌雄相似,幼鸟类似成鸟但色彩较暗淡。
鸣叫特征:叫声为频繁重复的双音节'pit-cha'或'pit-chee',或三音节'pit-chew-a'或'tiss-oo-eet'。鸣唱自3月中旬至8月末,是叫声的颤音延伸,如'pit-chew-ee pit-chew-ee pit-chew-ee'或'zit...wher-chee-tee, whee-chee-te-wheet',还有'chi-ti chi-ti ch-ti chi-chi pit-chew pit-chew'。
生活习性:繁殖季节在1500米至3700米的杜鹃花(Rhododendron)和橡树(Quercus)森林中,或局部在针叶林和湿润落叶林中生活。非繁殖季节下降至较低海拔(大多低于1500米),在常绿森林边缘、次生林、空地、丘陵地带的灌木丛中活动,亦可见于农田边缘。
生长繁殖:繁殖季为2月至8月。巢由两性共同建造,由草、茎和其他材料构成球状,置于树桩洞、树根下的地面、土堤或石墙中。每窝产4-5枚卵,孵化由雌鸟承担,寄生现象见于中杜鹃和小杜鹃。
区别辨识:与非常相似的云南白斑尾柳莺相比,头和下体的黄色较少,尾部的白色也通常较少;与峨眉柳莺的区别在于更清晰的冠纹和尾部更多的白色。独特的翼拍行为帮助区分于白尾柳莺:西南冠纹柳莺交替缓慢拍打翅膀,而白尾柳莺同时拍打。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大部分分布区内常见且广泛分布。在印度次大陆北部尤其东北部常见,但在北巴基斯坦稀少且局部分布;在中国较为常见;缅甸和越南部分地区常见。在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为常见的非繁殖访客。未识别出重大威胁。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中部和东部至中南半岛西部和中部。在中国大陆,主要见于喜马拉雅山区和云南省。
其他:关于其鸣唱复杂性的研究显示,由于歌曲类型间的变异性增加,西南冠纹柳莺的高复杂度鸣唱是其特征之一。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西南冠纹柳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