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绿柳莺(英文名:Two-barred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plumbeitarsu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中型绿柳莺,由Robert Swinhoe于1861年首次描述。与暗绿柳莺关系密切,曾一度被视为同一物种。其上体呈绿色,下体白色,具有独特的黑色边框白色眉纹和明显的双翼条纹,区别于黄眉柳莺和极北柳莺。分布于北方蒙古、中国东北、俄罗斯东部和南部西伯利亚。
外形特征:体长约11.5至12厘米,体重约9克。中型绿柳莺,上体深绿色,冬季羽毛稍偏褐色;头顶和背部橄榄绿,下体灰白色,喉部、胸部和两胁略带灰色。眉纹黄白色,眼纹深色,翼上有两个清晰的翼条纹,初级飞羽尖端有狭窄的白色边缘。尾巴棕色,边缘橄榄绿。虹膜深棕色,上喙棕色,下喙从黄色到粉红色,腿色变异,从暗红棕色到灰棕色或蓝灰色。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上体颜色略偏褐色,眉纹黄褐色,翼条纹黄色,下体灰白色。
鸣叫特征:叫声为干燥而平坦的双音节“tissheep”或“chi-ree-wee”。从抵达繁殖地到8月初,鸣唱声为一系列快速的哨音、颤音和叽叽喳喳的声音,速度稍快,音符更加模糊和混乱。
生活习性:繁殖于针叶和落叶混交林、白桦及白杨树丛,最高可达海拔4000米。越冬于次生灌木丛及竹林,高度可达1000米。主要食物为小型昆虫,如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半翅目的昆虫。迁徙期间,分布广泛,对控制害虫有重要作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为5月至8月初,雏鸟离巢时间为6月末,幼鸟出现于8月初,但在8月中旬仍可见到成鸟喂养雏鸟。领地性。巢为球形,由苔藓、草茎、树叶和毛发构成,置于地面、斜坡或河岸。一窝产卵5-6枚,偶尔7枚,关于孵化和离巢期的信息未知。
区别辨识:与暗绿柳莺相比,双斑绿柳莺的翼条纹更宽更显眼,上体颜色更深且绿色更浓,下体更白。与极北柳莺相比,体型较小且更圆。与黄眉柳莺的区别在于嘴较长,下嘴基粉红色,三级飞羽无浅色羽端。
保护现状:IUCN状态未知,具体保护级别未提及。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欧亚大陆,从俄罗斯中部和蒙古东北部至俄罗斯东部,东南部,中国东北部和北韩。非繁殖区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包括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
其他:迁徙时,双斑绿柳莺的分布几乎遍及中国全境,在园林害虫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双斑绿柳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