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嘴鹳(英文名:Saddle-billed Stork,学名:Ephippiorhynchus senegalensis),是鹳形目鹳科黑颈鹳属的鸟类。大型涉水鸟,在非洲南部广泛分布,从苏丹、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南至南非,以及西部非洲的冈比亚、塞内加尔、科特迪瓦和乍得。壮观的鸟类,以其独特的红、黄、黑色大喙著称。
外形特征:鞍嘴鹳体型庞大,高度通常在145至150厘米之间,翼展可达2.4至2.7米。雄鸟体重介于5.1至7.52公斤,平均6.38公斤;雌鸟体重在5至6.84公斤之间,平均5.95公斤。其羽毛色彩鲜明,头部、颈部、背部、翅膀和尾巴为虹彩般的黑色,其余部位和初级飞羽为白色。雄鸟的虹膜呈深褐色,雌鸟则为金黄色。它们拥有极长的双腿和巨大的红色喙,喙上有一条黑色带纹和黄色前盾,故得名‘鞍嘴’。
鸣叫特征:鞍嘴鹳在巢边通过喙碰撞发声,除此之外,它们通常是沉默的。
生活习性:鞍嘴鹳偏好大型未受干扰的湿地,如沼泽、湿草地、河流边缘和淡水湖,尤其偏爱开阔的半干旱地带。它们在雨季开始繁殖,主要以鱼为食,也会捕食蟹、虾、蛙、小型哺乳动物、小鸟、蛇和昆虫。它们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尔会形成小群体。
生长繁殖:鞍嘴鹳在树上单独筑巢,巢由树枝构成,深度约50厘米,宽度可达2米。每窝产卵1至5枚,孵化期为30至35天,幼鸟需70至100天才能离巢。性成熟年龄在3至4岁,最长寿命记录为36年以上。
区别辨识:鞍嘴鹳与其它鹳类的区别在于其显著的性二型性,雄鸟和雌鸟的虹膜颜色不同,雄鸟为深褐色,雌鸟为金黄色。此外,其独特的长喙和黑白相间的羽毛也是识别特征。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鞍嘴鹳分布广泛,但数量通常稀少。由于湿地面积的变化,如农药过度使用和农业扩张,其种群可能正在减少。
地理分布:鞍嘴鹳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区域,从西非的塞内加尔东至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南至南非东北部。在南非,估计有50至100对繁殖鸟。
其他:鞍嘴鹳在古代埃及文化中被描绘在象形文字中,象征着‘bꜣ’的发音。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鞍嘴鹳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鞍嘴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