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腹柳莺(英文名:Tickell's Leaf Warbler,学名:Phylloscopus affinis),是雀形目柳莺科柳莺属的鸟类。分布于亚洲的柳莺科鸟类,广泛见于喜马拉雅山脉,从巴基斯坦北部到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和四川。以橄榄棕色的上体和黄色的下体为特征,无翼带,常在高海拔地区繁殖,冬季迁移到较低海拔,遍布印度次大陆南部。在印度东北平原和西部山地的灌木丛中最为常见。
外形特征:小型至中等体型(约10-11厘米),具淡黄色眉纹和下体,无翼带。眉纹长且呈淡黄色,过耳羽变白,有时带稍暗的上眉线;黑色眼纹,与黄色颊和耳羽形成对比;头冠和整个上体均匀灰棕色,新羽时略带橄榄绿或黄色;翅膀和尾羽棕色,多数羽毛边缘橄榄色,最外侧三根尾羽尖端和内缘有窄白色;下体主要为淡黄或柠檬黄,至腹处颜色渐浅,臀部和下尾羽覆羽更浅或泛白,胸侧和两胁有时带微黄褐色调;虹膜深棕色;喙上颚棕色,下颚黄色(少数可能有尖端少量深色);腿色变化,从深棕色至黄棕色。雌雄相似。幼鸟上体更暖棕色,下体黄色调变化大,有些泛灰黄色。
鸣叫特征:发出类似‘tack-tack’的声音,以及一系列快速重复的单一音符,通常由较高音的音符引出,组成其歌曲。此外,还有‘Chick’或‘Chrip’的叫声,频率高且尖锐,以及在繁殖季节用于警告或领土声明的‘Grunt’和‘Tsew’叫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贫瘠山区的岩石和矮树丛中,包括高山柳树、矮柏树、矮竹和小檗灌木丛,以及杜鹃花边缘、森林和农田边缘;繁殖期海拔3050-4880米,一般高于棕腹柳莺的栖息地。非繁殖期则下降至2100米以下,活动于低矮灌木和树木间,通常在森林边缘,包括次生林、金合欢树和柳树,以及农田。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5月至8月,雏鸟于7月初离巢;每年繁殖一窝。巢由干草、植物纤维(含柏树纤维)和羽毛编织而成,置于离地面最多1米的灌木丛中。每窝产卵3-5枚,双亲共同孵化和抚育幼鸟;孵化期和育雏期的持续时间未知。
区别辨识:与棕腹柳莺的区别在于更明亮和突出的眉纹,尾较短,耳羽更多黄色,腹部颜色更浅且更黄;与灰柳莺的区别在于更淡的橄榄棕色上体和边缘的飞羽,更亮的黄色下体,以及更亮的眉纹(新羽时)。与绿柳莺旧羽的区别在于更深的绿色上体和明亮的黄色下体。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国家林业局2000年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保护对象。
地理分布:繁殖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从巴基斯坦北部到中国西南部;非繁殖期分布于尼泊尔东南部、印度中央、西南和东北部、中国南部(西藏东南部、云南、贵州)、缅甸北部、中部和东部以及泰国西北部。
其他:曾将华西柳莺视为独立物种,现归入黄腹柳莺,基于2019年比较核基因组数据的研究。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黄腹柳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黄腹柳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