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长嘴森莺(英文名:Long-billed Crombec,学名:Sylvietta rufescens),是雀形目长嘴莺科森莺属的鸟类。小型非洲战鸟,常见于南非至中非的广阔区域,包括坦桑尼亚、赞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等地。拥有独特的橙色腹部和灰褐色背部,以及显著的黑眼线,形成可爱的淡黄色眉纹。该鸟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生境,包括灌木丛、开阔的森林、草原和干燥的金合欢树丛。
外形特征:棕长嘴森莺体型小巧,长度约10至11厘米,重量在9至14克之间。其上部呈灰色,下部带浅褐色或肉桂色调。标准种群的羽毛为棕色,具明显的淡黄白色眉纹和深灰色眼线;翅膀为灰褐色,边缘较淡;脸颊到喉部及胸部为淡黄色,腹部为肉桂色。虹膜为淡褐色,喙长而黑色,腿为红褐色至肉粉色。两性相似,幼鸟特征未详述。亚种在颜色深浅和喙长上有差异,北方亚种颜色较浅,喙较短,南方亚种颜色较深,喙较长。
鸣叫特征:该鸟的鸣唱为响亮高音的颤音短语,反复多次,如“chree-chirrit, chree-chirrit...”,有时发出更长的“chirrit-chirrit titrr-trrt chip-chip tria-tria-tria chiploi-chiploi”。叫声为滚动的“trrrt trrrt”。
生活习性:栖息于干燥的草原,带有浓密灌木或矮树丛的环境,偏好多种类型的次生和混合林地,高度可达2000米。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螳螂、甲虫和毛虫,偶尔食用草籽。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但也参与多种物种的混群。觅食时,从底部到顶部敏捷跳跃,主要从细枝和叶片上寻找食物。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区而异,如刚果民主共和国为1月,纳米比亚和南非主要在8月至3月。一夫一妻制,领域性强。巢穴为大型袋状结构,由纤维和干草制成,外饰以树叶、草、蜘蛛网和木屑,悬挂于地面不足1米处。每窝产卵1至3枚;孵化期14天;幼鸟至少由双亲喂养14天。巢常被Chrysococcyx klaaso寄生。
区别辨识:与红帽森莺相比,红帽森莺的上部颜色更浅,缺少眼线,面部更加开放,呈土黄色。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从刚果民主共和国、赞比亚、坦桑尼亚向南延伸至南非,遍及多种生境,包括灌木丛、开阔的森林、草原和干燥的金合欢树丛。
其他:该物种在部分地区密度较高,可能因布拉奇斯特吉亚林地的破坏而在津巴布韦受益。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棕长嘴森莺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棕长嘴森莺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