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色沙燕

Pale Martin Riparia diluta

淡色沙燕(英文名:Pale Martin,学名:Riparia diluta),是雀形目燕科沙燕属的小型鸟类。小型褐背白腹的燕类,喉胸具窄褐色带,与崖沙燕极为相似;繁殖于中亚至中国、南亚高原的砂质河岸,海拔可达4500米,冬季迁至南亚南部及东南亚,成群在开阔湿地、草场及农田上空捕食飞虫。

外形特征:体长约12厘米。指名亚种上体淡灰褐色,飞羽及尾羽色更深,尾浅叉;下体污白色,胸带淡褐且界线模糊;翼下覆羽褐色;后趾跗跖被羽。两性同型,幼鸟上体羽缘淡色。各亚种以体型、上体羽色深浅及胸带宽度、颜色区分:gavrilovi 上体及胸带均较指名亚种深;transbaykalica 体型大,上体暗且带红褐色,头部更褐;indica 体型最小;fohkienensis 略大于 indica,羽色亦较深;tibetana 羽色比指名亚种更暗。

鸣叫特征:鸣声为短促、带摩擦感的啭鸣;在繁殖群上空飞行时发出硬质的“ret”或“brrit”声。与崖沙燕相比,其叫声多为干燥的连串音,带更明显的颤音质感。

生活习性:栖息于开阔原野,常伴水域,在与崖沙燕同域分布的干旱草原中,离水源稍远;最高记录至喜马拉雅山脉约4500米。夜宿苇丛。北部种群具迁徙性,冬季南迁;指名亚种主要越冬于印度北部,亦记录至埃及;fohkienensis 在中国南部越冬。觅食时结群,与雨燕科及其他燕类混飞。飞行快速而飘忽,翼拍浅而急促。

生长繁殖:繁殖期11月至翌年5月,主高峰2–4月。集群营巢,每群通常150–200巢。巢筑于河岸、湖岸或路堑的砂质隧道末端,以草、羽衬垫。印度记录每窝3–4枚卵,中国4–7枚;在藏东北3400米研究中,9巢平均4.9枚,卵白色具光泽,约19.0×13.4毫米;双亲共同孵卵约15天,育雏期约23天,巢成功率达89.5%;观察到的19巢中有2巢出现合作繁殖,由1只雄鸟协助亲鸟。

区别辨识:崖沙燕最似,但上体更淡偏灰,下体更污白,胸带较淡且界线不清,面颊斑下缘略模糊;鸣声亦稍异。不同亚种间可依体型、上体颜色及胸带特征区分,见“外形特征”。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指名亚种分布于哈萨克斯坦南部及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北部、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及南部、塔吉克斯坦西部;越冬于印度西北部及尼泊尔。indica 繁殖于巴基斯坦北部及印度西北部。fohkienensis 繁殖于中国中部及东部,越冬于中国南部并可能至印度支那北部。tibetana 繁殖于青藏高原,越冬于印度及不丹西部。

其他:曾被视为崖沙燕的亚种,后因形态、鸣声差异及同域繁殖且遗传数据支持而独立成种。亚种 indica 的归属因繁殖生境差异受质疑,或应归入崖沙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淡色沙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淡色沙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