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鲁红鹳(英文名:James's Flamingo,学名:Phoenicoparrus jamesi),是红鹳目红鹳科安第斯火烈鸟属的鸟类。又名: 秘鲁火烈鸟、詹姆斯火烈鸟或蓬那红鹳,生活在南美安第斯高原盐湖的火烈鸟。体长约90至92厘米,体重可达2公斤。以其相对短而粗的喙、黄色并带有黑色尖端为显著特征,成鸟有独特的红腿和脚。幼鸟整体呈白色,与成鸟形成鲜明对比。
外形特征:秘鲁红鹳体长90-92厘米,体重1.5-3.0千克,翼展可达1.6米。嘴短而厚,下颌呈槽状,喙黄色,末端黑色,上喙中部向下弯曲。颈部长而弯曲,脚长而裸露,向前的三个趾间有蹼。体羽主要为粉红色和白色,飞羽黑色,肩部有鲜艳的红色羽毛。繁殖季节,成鸟胸部有明显的血色条带。与其它火烈鸟相比,体型较小,约1米高,颈部及背部有深红色斑纹,眼周皮肤鲜红,脚呈砖红色,喙鲜黄色,末端黑色。
鸣叫特征:鸣叫声高于智利红鹳,最常见的是拉长鼻音的‘nrrrrreh’声,还有沉闷的单音节鼻音‘rrah’。兴奋时发出响亮的‘kah-kah-kah-kah...’或更快的‘kekekekek’声。
生活习性:集群生活,数量可达数千只,常与智利红鹳和安第斯红鹳混群,偏好海拔3500米以上的安第斯高原盐湖。以水中的藻类、原生动物、小蠕虫、昆虫幼虫等为食,进食时将长颈弯下,头部翻转,用喙左右扫动取食。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12月至翌年2月,群居繁殖,巢建于泥质岛屿或沙洲,巢为截顶锥形,顶部有浅碗。每窝产卵一枚,雏鸟灰绒毛覆盖。成鸟羽色完全成熟需3至4年。
区别辨识:与安第斯红鹳相比,秘鲁红鹳体型更小,喙更短,颜色更浅,腿部颜色更为鲜艳。在飞行时,可观察到翼下的黑色飞羽。
保护现状:IUCN:NT(近危)。全球种群估计在10.6万至10.7万只之间。受到人类活动、环境威胁和食物资源的影响。
地理分布:分布于南美秘鲁南部、玻利维亚西部、智利北部和阿根廷西北部的安第斯高原。
其他:曾被认为灭绝,直到1957年在偏远地区发现繁殖群。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秘鲁红鹳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