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喉沙燕

Grey-throated Martin Riparia chinensis

灰喉沙燕(英文名:Grey-throated Martin,学名:Riparia chinensis),是雀形目燕科沙燕属的鸟类。小型燕科鸟类,体型较小,全身呈灰色至棕色,腹部为淡白色,喉部及上胸部为灰褐色,无明显胸带。分布广泛,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至印度次大陆,延伸到中国南部、台湾及菲律宾北部。在沼泽、河流、湖泊等近水环境常见。

外形特征:灰喉沙燕体长约10-11厘米,上体为鼠灰色或淡灰棕色,下体较淡,喉部至胸部颜色从奶油棕色过渡至鼠灰色,与其余淡色下体形成对比。尾部相对短,末端平截或微分叉。成年与幼年在色彩上有细微差别,幼鸟的冠部较淡,翼覆羽、三级飞羽及背部边缘有淡黄色,喉咙和胸部带有粉红至淡黄色调,胸部有轻微的带状痕迹。

鸣叫特征:其鸣唱被描述为略显粗糙且不甚悦耳的啾啾声,通常在飞行中发出,偶尔在短暂的停歇时也会鸣叫。叫声包括短促、清脆的'chyip, chyip'声,以及激烈、金属质感、快速的'sputtering kr’r’r’r’'声,开始响亮后逐渐减弱。

生活习性:栖息于河流、湖泊、湿地附近,迁徙模式随地区而异,部分区域为留鸟,部分进行局部迁移。群体觅食,以双翅目昆虫、蚊子、摇蚊、蚜虫为主食,有时可达数千只聚集,尤其在傍晚时分。飞行特点为弱而颤动。

生长繁殖:繁殖季节因地区降雨而异,一般在10月至次年2月,少数至5月。巢穴由软土或沙土挖掘而成,入口通道可达150厘米长,巢内铺垫干草和细根,有时用羽毛装饰。每窝产卵2-4枚白色蛋,孵化及喂养由双亲共同承担,雏鸟约21天离巢,之后数日仍依赖父母。

区别辨识:崖沙燕区别在于尾端无白色斑点,与非洲褐喉沙燕区别在于喉部及胸部浅灰褐色,无深色胸带。在巴基斯坦,可通过较窄的侧腹棕色区分。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在印度次大陆最为常见,但由于湿地排水、大坝建设和河流流量调控,部分地区数量有所下降。

地理分布:分布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印度次大陆至中国南部、台湾、菲律宾北部。在中国主要见于1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但在某些地方可达4600米高度。

其他:灰喉沙燕曾被认为是褐喉沙燕的亚种,现已单独成为一个物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喉沙燕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喉沙燕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