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尾黑鹎(英文名:Square-tailed Bulbul,学名:Hypsipetes ganeesa),是雀形目鹎科短脚鹎属的优雅的暗色鸣禽,拥有鲜亮的红色喙。与黑鹎外观极为相似,但分布区域并不重叠。其主要分布于印度西南部和斯里兰卡的低山森林地带。
外形特征:方尾黑鹎全身呈深炭灰色,头部乌黑发亮,刚换羽时略带绿光。脸颊和耳羽为石板棕色,背部蓝灰而中央尤其深沉,翅膀和尾巴为暗褐色。翼覆羽、次级飞羽、最内侧初级飞羽和尾羽基部边缘为蓝灰色。下体为淡石板灰色,腹部最浅。尾下覆羽石板棕色,带有暗色轴线和白色边缘。虹膜红棕色或橙色,略带暗色。喙鲜红,略带橙色。腿黄色至红色,爪黑色。雄雌同形同色,幼鸟较成鸟颜色更浅,下体更淡,飞行羽和尾羽边缘呈浅肉桂色,腿色更暗,虹膜黄棕色,喙尖和鼻孔周围有黑色斑点。humii亚种体型略大,色泽略淡,喙更大。
鸣叫特征:方尾黑鹎的鸣唱为响亮高音的“chi-chik-chik!”声,常发出类似感冒猫咪的鼻音‘喵’声,声音粗犷。歌曲包含缓慢的高音颤音,如‘chur-chik-chik!’,以及更长版本的旋律,有时混入清脆的‘seep’音符。
生活习性:常见于低地和丘陵森林及林缘,非繁殖季节时常结成大群。在印度,栖息于各种森林类型,包括重度退化的森林与人工林混合区,海拔1000至2600米,非繁殖期会降至500米。在斯里兰卡,栖息于湿带区低地和相邻的中海拔山丘,至少可达1600米,季节性迁移到干燥区或更高海拔。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经常加入混合鸟群或形成数十到数百只的单种群。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2月至5月和7月至9月(斯里兰卡),3月至6月(印度)。在斯里兰卡,巢为小而杂乱的杯状,由枯叶、根和苔藓构成,内部铺有细纤维,置于树叉高处(通常5至8米),部分位于与主林隔离的狭窄地带。在印度,巢小巧,主要由苔藓构成,内衬细草和苔藓根须,置于粗枝旁,或寄生植物密集的枝条中。每窝产卵2枚,有时3枚,平均孵化成功率约46%,离巢成功率约53%,约24%的卵能成功孵化并离巢,巢穴失败主要是因为捕食。
区别辨识:方尾黑鹎与黑鹎的主要区别在于缺乏眼后和耳羽上的黑色条纹,以及鸣声的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在印度西南部和斯里兰卡。在印度,常见于西高止山脉南部,包括尼尔吉里斯和佩里亚尔国家公园。在斯里兰卡,广泛分布于高海拔地区。
其他:方尾黑鹎的生存能力较强,能在小片森林碎片中生存,且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短期内不太可能因森林砍伐受到威胁。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了解更多方尾黑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