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黑短脚鹎

Cinereous Bulbul Hemixos cinereus

灰黑短脚鹎(英文名:Cinereous Bulbul,学名:Hemixos cinereus),是雀形目鹎科灰短脚鹎属的鸟类。体型中等至较大的鸣禽,属于鹎科。其显著特征包括明亮的白色喉咙和低矮蓬松的羽冠。分布于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山区、印尼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羽毛颜色为灰棕色,胸前有灰色的阴影,最明显的特征是眼、喉咙与喙基之间独特的暗色斑块。

外形特征:成年灰黑短脚鹎体长约20.5至21厘米,体重介于27.2至35.2克之间。头部和上颈部呈灰褐色,有突出的淡灰色羽尖,眼睛下方的区域为暗黑色,耳羽和颈部两侧为浅棕灰色。上半身颜色较深的灰棕色,翼羽和尾羽有淡灰色边缘。下巴和喉咙为白色,与脸部形成鲜明对比,胸部和两胁为均匀的灰棕色。腹部至尾下覆羽为灰白色,虹膜颜色随年龄和可能性别而变,从深棕色到棕红色。嘴为黑色,腿为暗绿色至板岩黑色。雌雄外观相似,幼鸟与成鸟相比,面部图案不那么明显,虹膜颜色较暗,腿部颜色更浅。

鸣叫特征:灰黑短脚鹎的声音虽不悦耳,却多变,会发出鼻音的哀怨“wheers”,高音的“deees”,以及重复单调的“djeer, djeer, djeer”。群体成员间会发出一系列响亮的‘tree-tree-tree’,呻吟的‘whear’,尖锐的‘chiap’,以及双音‘wheesh-wheesh’哨声。歌曲短暂而甜美,为‘beelee-bear beelee burlee’。

生活习性:主要栖息于山地和亚山地常绿阔叶林,偶尔也会出现在低地地区。社会性较强,经常以单种或混合物种群出现,特别是在结果树周围。以果实、浆果和种子为主食,也捕食昆虫。在觅食时,它们会在树冠层、中间层和边缘活动,水果通常在鸟停驻时采摘或在短暂的悬停飞行中抢夺。昆虫则从枝条上摘取或在短距离空中追捕。

区别辨识:灰黑短脚鹎其他灰短脚鹎属成员相比,它的脸和颊部的黑色较少,翅膀和尾巴有橄榄黄色的边缘,以及明亮的黄色臀部和尾下覆羽。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马来半岛山区、印尼苏门答腊岛以及婆罗洲的山地范围。在婆罗洲的凯拉特山国家公园、马里奥盆地保护区和卡扬门塔朗国家公园等地均有记录。在马来半岛,于弗雷泽山和卡梅隆高地等山区常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黑短脚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黑短脚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