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短脚鹎(英文名:Ashy Bulbul,学名:Hemixos flavala),是雀形目鹎科灰短脚鹎属的鸟类。分布于印度次大陆、东南亚及中国西南部。其特征是具有羽冠,头顶颜色随亚种而异,耳羽呈粉褐色,上体接近灰色,喉部白色,翼部在合拢时呈深褐色,大覆羽边缘的浅色形成近黄色斑纹。栖息于山麓开阔林及灌丛的中低层。
外形特征:灰短脚鹎中等体型,长约20厘米,体重27.2至35.2克。具有明显的羽冠,冠羽经常竖起,形成圆形的顶冠;喉部羽毛常膨出。标准亚种头顶深灰,面颊黑色,耳羽淡棕色,上体灰色,尾部暗棕色带橄榄绿边缘;翅膀暗棕色,内侧飞羽和大覆羽边缘亮金黄色,带有橄榄色调,形成显著的翼斑;下体白色,胸部冷灰色。虹膜深红棕色,喙黑色,腿暗棕色或暗红角色,足底黄白色,爪黑棕色。雌雄相似,幼鸟色泽稍淡,上体更偏棕色,翼部金色较暗,喙色较淡。不同亚种在头部颜色、上体色调和下体颜色上有差异。
鸣叫特征:灰短脚鹎的鸣唱由一系列短促、杂乱的金属颤音组成,穿插尖锐的哨音和微弱的嗡鸣声。叫声多变,包括刺耳的叽喳声和悦耳的管状音符。
生活习性:栖息于多种林木环境,包括常绿阔叶林、松林、竹林边缘和附近的种植园,常见于山间溪谷和丘陵地带,高度在700至1600米之间,偶尔下降至邻近平原和农田。在繁殖季节外,偶尔会降至海平面。以水果、昆虫和其他各类食物为食,常在花丛和果实中觅食,也会捕捉空中飞过的昆虫。成对活动于繁殖季节,非繁殖季则形成多达30只的群体。在所有层次觅食,但多集中于中层或亚冠层。
生长繁殖:繁殖期为4月至7月。巢为紧凑的杯状结构,由草、枯叶和竹叶构成,内部铺垫粗草茎,置于低矮灌木、低树、蕨类或藤蔓丛中,离地面1至2米高处,有时高达12米。一窝通常产3枚蛋,有时2枚,罕见4枚;孵化期13至14天;双亲共同喂养雏鸟,具体抚育期未知。
区别辨识:与同属其他物种相比,灰短脚鹎具有独特的羽冠和明显的黄色翼斑。不同亚种在头部颜色、上体色调和下体颜色上有所区别。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次大陆、缅甸、中国西南部、泰国西部、东北部、中南半岛。在尼泊尔、印度东北部(如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缅甸北部常见;在孟加拉国东北部(锡尔赫特)和历史记录中的缅甸东部较为普遍;在泰国北部、老挝和越南局部地区较为常见;1997年首次在柬埔寨东南部(Dak Dam)被记录。
其他:灰短脚鹎在东南亚山地森林中常被狩猎部落猎捕,但由于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对重度退化栖息地的适应性,它目前面临灭绝的威胁不大。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灰短脚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灰短脚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