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旋木鹎(英文名:Cabanis's Greenbul,学名:Phyllastrephus cabanisi),是雀形目鹎科旋木鹎属的小型鸣禽。长尾、细嘴的中型鹎,分布于非洲中部至东部,自安哥拉、刚果民主共和国经乌干达、肯尼亚至坦桑尼亚及莫桑比克北部,常见于低地至山地原始及次生林、河岸灌丛和密林中。该种曾被误认为与费氏旋木鹎同种,目前确认3个亚种。
外形特征:体长16.5–19厘米,体重雌雄差异显著:指名亚种雄33–42 g、雌27–39克;sucosus亚种雄22–31 g、雌19–26克;placidus亚种雄21–32 g、雌19–31克。指名亚种羽色:额、眉纹至耳羽灰橄榄绿,耳羽具淡色细纹;上体橄榄绿,尾及尾上覆羽亮栗红;翅橄榄绿;喉及下体淡黄,颈侧、胸及胁带橄榄绿,尾下覆羽淡褐;虹膜淡灰褐或淡灰;上嘴乌角色,切缘较淡;脚亮蓝灰。雌雄同色,雌鸟略小。幼鸟上体亮橄榄绿,下体淡黄,胁及胸多橄榄,嘴黑端黄,眼淡橄榄褐,足灰绿。苏科苏斯亚种体型较小,下体更鲜黄;普莱西德斯亚种亦小,整体更褐,上体褐橄榄,喉乳白,胸胁灰橄榄,嘴角色至角褐或黄灰,虹膜褐、灰或暗黄灰,足石板色。
鸣叫特征:placidus亚种联络叫声为粗哑低沉的“churr”或“prrp-prrp”;成对合唱时,一鸟发“churr”,另一鸟发出连续双重哨音“chirry, chorry…”或“chrrrk, chrrrk…”;雄鸟交配前鸣声为低沉“pruit-pruit…cho”或“prrp-prrp…perrup”;警戒声高亢“squii, squii”或“ziew-ziew”。指名亚种鸣声与之极为相似。
生活习性:留鸟,具一定垂直迁移。栖息于低地、中山及山地原始与次生林、走廊林、河岸灌丛及密林。placidus亚种在坦桑尼亚东部弧形山脉常见于海拔约1500 米,范围600–2700 米;指名亚种在赞比亚可达1700 米;苏科苏斯亚种在卢旺达可至2400 米。成对或小群活动,偶多达6只;偶尔加入混合鸟群。性羞怯但好奇。多在2–4 m以下稠密下层植被觅食,偶至6–7 米,若黄纹鹎(黄纹旋木鹎)存在则极少超出2 米。在地面落叶、倒木、苔藓及叶面和树干上觅食,可贴树干振翅取食;作短距飞扑。尾与单翅常抖动。偶尔跟随矛蚁群,但留在密丛中。
生长繁殖:繁殖期随地区而异:刚果(金)12–1月、3–5月及7月;苏丹12–3月;卢旺达9–1月;肯尼亚东部及坦桑尼亚东北部12–8月(主要雨季);安哥拉6月及8–9月;乌干达10–12月;马拉维10–2月;赞比亚3月、7月及8–10月;可一年两窝。一夫一妻制。雄鸟交配前在灌丛绕圈跳跃,展尾、振翅、竖冠羽并鼓起喉及腰羽,同时发出低哑鸣声。双亲7–10天筑成浅椭圆杯状巢,外以枯叶树皮伪装,整体似枯叶团,外部8.9×6.4厘米,内部5.7×4.4厘米,深约1.9厘米;置于1.5–5 m高密丛或灌木叉间。每窝2卵,偶3枚;双亲孵卵,主由雌鸟承担,11–12天,寒日延长;育雏16–18天。受惊时成鸟可坠地假死,头垂翼半张,若再逼近则跛行数米后倒地。
区别辨识:与费氏旋木鹎相比,卡氏旋木鹎喉部更黄;与灰绿旋木鹎可通过裸部颜色及鸣声区分。亚种间:placidus亚种整体更褐,喉乳白,胸胁灰橄榄;苏科苏斯亚种体小且下体更鲜黄;肯尼亚的nandensis与ngurumanensis因羽色差异小,已并入苏科苏斯亚种。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及全年分布:指名亚种分布于安哥拉北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部、赞比亚北部(除极西北)、坦桑尼亚西部及西南部至乌菲帕;苏科苏斯亚种自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至南苏丹极南部、乌干达、卢旺达、肯尼亚西部及坦桑尼亚西北部;普莱西德斯亚种见于肯尼亚裂谷以东、坦桑尼亚北部、东部及南部(南至龙圭)、赞比亚东北端(马芬加山)、马拉维及莫桑比克西北部。
其他:过去曾被归入费氏旋木鹎;placidus亚种因羽色较褐、鸣声略有差异,曾被建议单列种,但差异小且有与sucosus亚种有渐变区域,故仍视为亚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卡氏旋木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卡氏旋木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