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绿鹎(英文名:Little Greenbul,学名:Eurillas virens),是雀形目鹎科小绿鹎属的鸟类。小型鸟类,通体颜色较为单一,主要呈橄榄绿色。分布广泛,遍及非洲西部、中部和东部的多种森林环境,包括原始和次生常绿林、半落叶林、河岸林、森林-草原镶嵌带、沼泽林、红树林及溪边灌丛,甚至花园。在某些地区,如加蓬的部分地区,小绿鹎偏好次生和边缘生境,而不深入高大森林。
外形特征:小绿鹎体长约16.5厘米,体重21至32克(雄鸟)和22至30克(雌鸟)。全身羽毛均匀,无明显色差。头部和上体、包括翅膀,为深橄榄绿色,尾羽和尾上覆羽带棕色;眼环极淡或缺失;喉咙为淡橄榄绿色,胸腹部橄榄色,腹中心呈淡黄色,尾下覆羽淡棕色;虹膜深棕色或灰棕色;喙黑色或暗色,嘴角黄色(有时缺失);腿黄色或橙黄色。幼鸟与成鸟的区别在于翅膀更棕色,上翼覆羽和次级飞羽有锈色,腹部黄色较淡且范围较小,下颌、上颌尖端和嘴角黄色。
鸣叫特征:小绿鹎的鸣声从隐蔽的枝头发出,高度约2至3米,几乎全年无休,从几个低沉的咕噜声开始,随后是一系列快速上升的音符,形成悦耳的泡泡般颤音,音量逐渐增大,以高而清澈的上升音结束,具体表现为“kwirk kwirk kwirk…chwukawuk-cherchickalee-chuck-chuk-chuk-tuwerrtlii-tuk-tuk-twee”。叫声为干燥的“kuk-kuk-kuk”。
生活习性:小绿鹎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森林,包括次生林和边缘地带。它们通常是居民鸟,但有局部游荡的行为,偶尔进行海拔迁移。主要以果实(如浆果)和多种节肢动物为食,可能仅在特定季节以果实为主。小绿鹎单独或成对出现,不群居,但在果实丰富的树上会聚集多个个体,包括与其他鹎种混群。它们通常在浓密的覆盖物中觅食,主要在10米以下的高度,甚至地面,特别是在追踪Dorylus蚁群时。小绿鹎会在短距离内飞行捕食昆虫,有时短暂悬停,也会从树皮和叶片上拾取食物。
生长繁殖:小绿鹎的繁殖记录显示在塞内加尔甘比亚的6月至7月,利比里亚的9月至10月和12月,加纳的2月和4月至5月,喀麦隆的1月至3月,加蓬的10月至3月(尤其是1月至2月的短旱季)和偶尔7月至8月(当短旱季延迟时),刚果共和国的11月至12月;在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附近全年繁殖,除了6月至8月(短旱季);苏丹的8月至9月,乌干达和肯尼亚西部的1月至5月和9月至10月,马拉维的10月至11月,赞比亚的5月和7月至11月;尼日利亚的5月至6月和9月,喀麦隆的3月至9月(还有2月至7月的幼鸟,疑似全年繁殖),安哥拉的1月和8月(5月有幼鸟),坦桑尼亚沿海地区的11月至5月。小绿鹎筑巢于低处,从刚过地面到1.5米高,通常在小灌木或蕨类植物丛中,或大叶子下悬挂于细枝上。巢由枯叶、树枝碎片和树皮组成,有时用蛛丝和树皮条固定,内部铺垫植物纤维、细根须、草和Marasmius真菌的菌丝,外部直径10至11.5厘米,内部直径6.5厘米,外部深度7厘米,杯深2至3.5厘米。每窝产2枚蛋,有时3枚;孵化仅由雌鸟完成,至少需13天;离巢期为11至12天。在加蓬,60%的巢遭到掠食。
区别辨识:小绿鹎与纯色绿鹎的区别在于缺乏对比鲜明的眼环,同时也可通过鸣声辨别。不同亚种间存在差异,如erythroptera亚种上部更灰暗,amadoni亚种上部更绿,zombensis亚种整体更灰绿,zanzibarica亚种上部更少绿色且下部更灰。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小绿鹎在其广泛的分布范围内极为常见,总数量估计至少有4,000,000对。密度变化很大,从尼日利亚的每2.5公顷1只鸟到马拉维的局部每10公顷2至6对。在坦桑尼亚的乌德宗瓦山脉,每100公顷有444只个体,在东非弧山的另一项研究中报告的最大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150只鸟。小绿鹎出现在其分布范围内的众多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区,从利比里亚的萨波国家公园向东至乌干达的布温迪不可穿透森林国家公园,向南至加蓬的洛佩国家公园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卡胡齐-比埃加国家公园。鉴于该物种偏好次生生境,其未来似乎有保障。
地理分布:小绿鹎分布于非洲西部、中部和东部,包括从利比里亚的萨波国家公园向东至乌干达的布温迪不可穿透森林国家公园,向南至加蓬的洛佩国家公园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卡胡齐-比埃加国家公园。
其他:小绿鹎曾被归类于Andropadus属,2010年重新分类至Eurillas属。另有观点将其分类在Pycnonotus属。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小绿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小绿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