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绿鹎(英文名:Black-headed Mountain Greenbul,学名:Arizelocichla nigriceps),是雀形目鹎科绿鹎属的鸟类。成鸟头顶黑色,具断裂的淡色眼圈,面颊隐约具纵纹,下体灰色,是肯尼亚南部与坦桑尼亚北部山地森林的标志性留鸟。该种曾长期被视为多个近缘绿鹎的同种,现已独立成种,为东非山地特有种之一。
外形特征:体长约18厘米,体重28–32克(usambarae亚种)。指名亚种头顶及额黑灰色,与深灰色脸侧(含耳羽)分界明显,耳羽具宽而对比度低的淡色纵纹;断裂的污白色眼圈明显;后颈深灰;上体、翼及尾橄榄绿,尾上覆羽最鲜亮;下体灰色,腹中部略淡且带黄洗;两胁橄榄黄;尾下覆羽黄橄榄。虹膜棕、淡褐、红棕或暗红;喙亮黑;脚蓝灰、灰绿或绿褐色。两性似,雌鸟略小;幼鸟整体更暗,眼棕或灰棕。usambarae亚种头顶相对指名亚种色淡,腹与两胁黄色更多。
鸣叫特征:鸣声为4–6声清晰的鼻音短句,持续1.5–2.5秒,含短促与较长带调制音;另有拖长、带鼻音的“猫叫”声,不规则重复。清晨在潮湿山地森林中高层密叶或藤丛间鸣唱。较少使用长调制音,与橄榄胸绿鹎相比缺少第二种连续型歌曲。
生活习性:留鸟,栖息于海拔1350–3300米的各类山地森林、次生林、林缘、低冠层溪谷林、灌丛、蕨丛及竹林,亦见于采伐迹地与林窗。常单独、成对或家族群活动,亦在结果树聚集,并加入混种觅食群。从林下灌丛至亚树冠各层取食, glean 捕食叶表、缠藤、附生植物及枝条上的甲虫、蜘蛛等节肢动物,亦短距飞捕。主食多种山榄科、芸香科及茜草科果实,兼食花与嫩叶。
生长繁殖:繁殖期记录于9–12月,避开最冷湿月份。一夫一妻制,具领域性。巢为苔藓、细根、卷须与草茎构成的整洁杯状,每窝1–3卵,通常2枚,仅雌鸟孵卵,孵化及育雏期待补录。天敌资料匮乏。
区别辨识:与近缘种区别:纹脸绿鹎头顶橄榄绿而非黑色,眼圈更完整;橄榄胸绿鹎下体更黄,头顶灰色且眼上具模糊暗纹而非清晰黑顶;黄喉绿鹎头与下体更灰,喉部具黄色;乌山绿鹎冠黑但无对比眼圈,脸纹更淡;黑眉绿鹎耳羽无白色纵纹且冠色更淡;tephrolaema分布区相隔;纹颊绿鹎上体更橄榄绿且耳羽纵纹更多。种内两亚种间,usambarae头顶色较指名亚种淡,腹与两胁黄色更浓。
保护现状:IUCN: NE(未评估)。usambarae亚种为“坦桑尼亚–马拉维山地”特有鸟类区中的窄域分类单元。最大密度约60只/平方千米,见于坦桑尼亚阿鲁沙、乞力马扎罗山等国家公园及多处森林保护区。
地理分布:繁殖区:肯尼亚南部恩古鲁曼及相邻坦桑尼亚北部(乞力马扎罗山、火山高地至姆布鲁与哈南山)和肯尼亚东南部泰塔山、坦桑尼亚东北部(南部帕雷山与西部乌桑巴拉山)。非繁殖区无迁徙记录。
其他:历史上曾与橄榄胸绿鹎、黄喉绿鹎、乌山绿鹎、黑眉绿鹎、西绿鹎等被视为同种,分子系统学研究支持其独立种地位。尚无化石记录。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东绿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东绿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