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氏绿鹎(英文名:Shelley's Greenbul,学名:Arizelocichla masukuensis),是雀形目鹎科绿鹎属的鸟类。中等体型、栖于山地的绿鹎,以独特的觅食行为著称。其分布范围涵盖东非多个山地森林,从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部延伸至肯尼亚西部,包括乌干达、卢旺达、布隆迪、坦桑尼亚和马拉维的部分地区。该种目前被IUCN评定为“无危”(Least Concern),在多个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内均有分布。
外形特征:体长16.5–17厘米,雄鸟体重22–28克,雌鸟20–25克(kakamegae亚种)。头顶及头侧橄榄绿色,具狭窄的白色断续眼圈,耳羽具不明显深浅条纹;背部、翼及尾为更鲜亮的橄榄绿色,腰及尾上覆羽最亮;喉部灰橄榄色;下体为较暗淡的橄榄绿色,中央胸腹部最淡,略带黄色;虹膜棕色至红棕色或栗色;上喙黑色或暗棕色,下喙灰色、蓝灰色或石板色;腿脚石板蓝至蓝灰或灰绿至绿色。雌雄同色,雌鸟略小。幼鸟似成鸟但更为暗淡,胸及头顶更偏橄榄色。roehli亚种头顶略暗,眼圈更宽,头侧更灰,喉部灰色,下体更偏灰橄榄色;kakamegae亚种头部灰色,喉部灰色,下体更亮,偏黄橄榄色;kungwensis亚种头顶深灰色,喉部比面部浅灰,胸部淡灰带绿色,腹部及胁部更偏绿色。
鸣叫特征:鸣叫研究较少。roehli亚种发出响亮而简单的“ke-kew-ke-kew-ke”,柔和的鼻音“kwew, kwa, kwew”及低沉的“wit-wit-wit”;指名亚种发出柔和、略带旋律的约8音节鸣唱“chip, wa-da-tee, chee-tu, ti-wew”,重复且变化小;kakamegae亚种基本无声。
生活习性:栖息于山地及中海拔森林、河岸林;分布海拔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为1000–2300米,在东非为900–2300米,在马拉维为1600–2000米,最常在坦桑尼亚东部弧形山脉海拔1300–1500米处。基本为留鸟,但在寒冷或干季有向低海拔迁移记录。食物以节肢动物及小型果实为主,果实包括Harungana、Maesa、Maesopsis、Renealmia、Trema、Urera等;雨季昆虫可占90%,干季降至60%以下。常单独或成对出现,结果树上可见多只聚集;常加入混合鸟群,干季更甚,并曾被记录随矛蚁群觅食。性格不显眼但不特别羞怯。觅食从地面到树冠各层,常见于4–8米高处,干季更高;在藤本及灌木丛、龙血树及刺蕊草等低灌丛中觅食,常在叶缘取果及昆虫。具有独特行为:在树干及垂直枝干上系统性地剥取树皮缝隙、苔藓等处昆虫,从树干基部向上短跳6–10米后飞至下一棵树重复;亦在水平枝干的侧面及下方觅食。偶尔在觅食时振翅。
生长繁殖:繁殖期:刚果民主共和国2月及9–11月,坦桑尼亚1–2月、7–8月及10–12月,马拉维10–11月;乌干达3月及10–11月,肯尼亚6月已有繁殖个体。巢为浅杯状,外径7.5–9厘米,内径5厘米,由藤蔓、根须、花梗、叶脉及苔藓构成,内衬黑色纤维(可能为真菌丝),置于1.5–5米高的小树分叉处。每窝1–2枚卵;孵化及育雏期信息不详。
区别辨识:与细嘴绿鹎(灰绿鹎)和安索奇绿鹎(安氏绿鹎)相比体型更大,头部更灰(kakamegae亚种),下体更黄;与米兰杰绿鹎(纹颊绿鹎)相比体型更小,下体更暗淡,耳羽浅色条纹不明显。灰头亚种(kakamegae及kungwensis)曾被视作潜在独立种,但形态及鸣声相近。
保护现状:IUCN: LC(无危)。
地理分布:繁殖区域:刚果民主共和国东南部(伊图里至卡博博山)、乌干达西南部(卡林祖、布恩迪)、卢旺达西南部、布隆迪西部、坦桑尼亚西部(基戈马)及肯尼亚西部;另见于坦桑尼亚东部弧形山脉(南帕雷山、乌萨姆巴拉山至松盖阿及恩琼贝)及马拉维北部(米苏库山)。非繁殖区域:部分个体在干季向低海拔迁移,如坦桑尼亚东部乌萨姆巴拉山350米及金博扎森林保护区300米处,马拉维1250米河岸林亦有记录。
其他:灰头亚种(卡卡梅加绿鹎,kakamegae、kungwensis)曾被于1990年作为潜在独立种拆分,但后续研究认为形态及鸣声差异不足以支持此处理。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塞氏绿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塞氏绿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