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耳鹎(英文名:Ayeyarwady Bulbul,学名:Pycnonotus blanfordi),是雀形目鹎科鹎属的鸟类。原被认为是条耳鹎同种,2016年后确认为独立物种。其特征为暗褐色,耳部有条纹状斑块,红眼(非灰白色)。常见于低地及山麓的开阔森林、森林边缘、灌木丛及人类居住区附近。
外形特征:体型中等,约17.5至20厘米,重28至36克,外观普通,呈棕色。头部深棕色,下脸灰褐,耳羽和眼下方具明显白纹,头顶至臀部土棕色,冠羽稍长,尾橄榄棕带绿。喉部及上胸白色渐变灰色,腹部淡黄褐色,虹膜雄鸟浅灰,雌鸟可能偏棕。喙黑褐色,腿蓝灰,爪黑色。幼鸟虹膜浅灰褐,喙角质色,足铅色,爪粉红。Conradi亚种腹及下体更黄。
鸣叫特征:发出刺耳的‘chu-chu-chu’或粗糙的‘which-which-which’声,觅食或飞行时出现。亦有类似‘brink-brink-brink’的管笛声,声音缺乏橄榄褐鹎和纹喉鹎的丰富果味。
生活习性:栖息于内陆和沿海灌木、竹林、开放的混交落叶林、半沙漠、农田、公园、花园、城市区域、路边和空地。偏好与橄榄褐鹎相似的生境,但在更开阔的地方。海拔高度可达900米,全年留居。食谱广泛,包括水果和昆虫,如白蚁、毛虫和直翅目昆虫。通常单个、成对或家庭群出现,有时多达十二只空中觅食,常在树上活动,也捕捉地面昆虫,会翻动叶子和小石找食。
生长繁殖:繁殖记录显示,缅甸3月至9月,泰国北部3月至7月,南部1月至9月,马来西亚半岛2月至7月。筑巢4天,巢小而脆弱,由小枝、叶柄、草和纤维(如椰子纤维)构成,附着蜘蛛网。巢距地少于2米,高可达5米,位于灌木或小树分叉处,有时不稳定。每窝2-3枚卵,主要由雌鸟孵化,雄鸟偶尔参与,孵化期11-12天。雏鸟孵化不同步,但连续两天下的卵同时孵化。双亲共同照顾雏鸟,清除粪便,雏鸟期10天。雏鸟常被乌鸦捕食。
区别辨识:与橄榄褐鹎通过声音、虹膜颜色、飞行羽无绿色边缘、下尾覆羽浅奶油色区别。雌雄相似,幼鸟虹膜、喙、脚趾颜色不同。
保护现状:IUCN:LC(无危)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缅甸,常见于伊洛瓦底江和锡塘河谷,频繁出现在城市化区域,如Shwebo、曼德勒、仰光等地。
其他:纹耳鹎在受人类影响的环境中能维持高密度,短期内不太可能面临生存威胁。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纹耳鹎的全球分布信息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纹耳鹎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